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03:19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引发了各国公众和政府的极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逐渐走上了政治议程,各国为碳排放权和话语主导权展开了政治博弈。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和深入,先是自然科学,然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加入其中,而政治学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发展极为缓慢,相关研究仅片面地停留在气候谈判、地缘政治等方面,对气候变化缺乏系统的政治学分析,相比其他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安东尼·吉登斯作为当代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正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迄今为止,没有从政治学意义上探讨过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弥补气候变化的“政治学缺环”,他把研究趣旨转向了气候变化问题。吉氏作为一个高产的学者,其思想庞大却具有连贯性,反思和重构现代性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解放政治作为现代性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等问题,为了重构现代性社会他提出了生活政治理念。而实质上吉登斯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其生活政治理念的一部分,是他对全球化、风险社会、生态重建的延续和串联。《气候变化的政治》作为第一部研究气候变化的政治学著作,在2009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学术...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一、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背景
(一)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背景
1. 气候变化的现状、成因及后果
2. 国际气候政治博弈
3. 学术界与全球气候变化
(二) 吉登斯的学术研究历程
二、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气候政治的困境——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起点
1. “吉登斯悖论”的内涵
2. 气候政治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 气候政治的多重维度——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中间环节
1. 气候政治的行动主体
2. 气候政治的价值基础
3. 气候政治的组织原则
4. 气候政治的行动方案
(三) 气候政治的目标诉求——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终点
1. 抢先适应
2. 世界共同体之梦
三、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 对吉登斯气候政治的评价
1.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贡献
2.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局限
(二)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对中国气候治理的启示
1. 将“政治敛合”、“经济敛合”融入政策过程
2. 在尊重已有制度前提下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
3. 发挥政治体制优势,凸显国家在气候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4. 整合中央与地方政策,提高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J]. 冉冉,阎甜.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04)
[2]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解答吉登斯悖论[J]. 高鹏. 新丝路(下旬). 2016(06)
[3]气候变暖中的政治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吉登斯的气候理论为视角[J]. 马姗. 未来与发展. 2016(06)
[4]《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J]. 李慧明. 国际展望. 2016(02)
[5]气候治理的政治学问题[J]. 唐代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美国气候政治中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奥巴马政府“清洁电力计划”为例[J]. 杨强. 国际论坛. 2016(02)
[7]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学:对政治科学的挑战[J]. 罗伯特·基欧汉,谈尧,谢来辉.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3)
[8]推进比较气候变化政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J]. 马克·珀登,张春满.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2)
[9]2015年气候治理发展及动向展望[J]. 于宏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10]吉登斯思想体系述评[J]. 才凤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气候问题政治博弈的伦理共识研究[D]. 华启和.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一种气候政治学[D]. 蒋风冰.浙江大学 2011
[3]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 胡颖峰.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 马彩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 许丽萍.浙江大学 2005
[6]现代性的制度之维[D]. 山小琪.复旦大学 2005
[7]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 郭忠华.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国际气候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研究[D]. 余培芳.安徽财经大学 2015
[2]吉登斯的气候政治思想研究[D]. 施慧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3]碳排放权研究[D]. 赵勇猛.吉林大学 2013
[4]对气候政治中国家利益的阶层属性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 邢彩丽.浙江理工大学 2013
[5]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中美欧博弈[D]. 万珍妮.南昌大学 2011
[6]国际气候政治博弈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 许艳萍.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第三条道路”,还是现代性批判?[D]. 杨均.山东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66732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一、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背景
(一)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背景
1. 气候变化的现状、成因及后果
2. 国际气候政治博弈
3. 学术界与全球气候变化
(二) 吉登斯的学术研究历程
二、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气候政治的困境——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起点
1. “吉登斯悖论”的内涵
2. 气候政治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 气候政治的多重维度——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中间环节
1. 气候政治的行动主体
2. 气候政治的价值基础
3. 气候政治的组织原则
4. 气候政治的行动方案
(三) 气候政治的目标诉求——吉登斯气候政治的逻辑终点
1. 抢先适应
2. 世界共同体之梦
三、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 对吉登斯气候政治的评价
1.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贡献
2.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的局限
(二) 吉登斯气候政治思想对中国气候治理的启示
1. 将“政治敛合”、“经济敛合”融入政策过程
2. 在尊重已有制度前提下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
3. 发挥政治体制优势,凸显国家在气候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4. 整合中央与地方政策,提高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J]. 冉冉,阎甜.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04)
[2]以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解答吉登斯悖论[J]. 高鹏. 新丝路(下旬). 2016(06)
[3]气候变暖中的政治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吉登斯的气候理论为视角[J]. 马姗. 未来与发展. 2016(06)
[4]《巴黎协定》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转型[J]. 李慧明. 国际展望. 2016(02)
[5]气候治理的政治学问题[J]. 唐代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6]美国气候政治中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奥巴马政府“清洁电力计划”为例[J]. 杨强. 国际论坛. 2016(02)
[7]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学:对政治科学的挑战[J]. 罗伯特·基欧汉,谈尧,谢来辉.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3)
[8]推进比较气候变化政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J]. 马克·珀登,张春满.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2)
[9]2015年气候治理发展及动向展望[J]. 于宏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10]吉登斯思想体系述评[J]. 才凤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气候问题政治博弈的伦理共识研究[D]. 华启和.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一种气候政治学[D]. 蒋风冰.浙江大学 2011
[3]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 胡颖峰.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 马彩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 许丽萍.浙江大学 2005
[6]现代性的制度之维[D]. 山小琪.复旦大学 2005
[7]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 郭忠华.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国际气候合作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研究[D]. 余培芳.安徽财经大学 2015
[2]吉登斯的气候政治思想研究[D]. 施慧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3]碳排放权研究[D]. 赵勇猛.吉林大学 2013
[4]对气候政治中国家利益的阶层属性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 邢彩丽.浙江理工大学 2013
[5]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中的中美欧博弈[D]. 万珍妮.南昌大学 2011
[6]国际气候政治博弈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 许艳萍.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第三条道路”,还是现代性批判?[D]. 杨均.山东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66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16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