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07:21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是近代政党政治实践的先行者。他在参与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政党政治思想,并为实现政党政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研究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思想,对于探究西方民主制在中国的可行性、追溯民初政党政治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具体实践及历史评价等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一、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使宋教仁逐步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开始倾向革命。流亡日本期间宋教仁系统学习了西方政治思想、参加同盟会,为他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二、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革命党思想、政党竞选思想和政党参与政权思想。他主张区分革命前后政党的政治职能,通过竞选组成政党内阁等,体现了他对西方议会民主的倾心和向往。三、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实践过程。宋教仁依据其政党政治蓝图,改组国民党、确立政党政治体制、组织参与民初国会竞选,并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选举,让多党竞选的议会民主形式得以在中国演绎。但是,他最终也以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在...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
(一)反清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对民主革命思想的接纳与传播
(三)政党政治思想的确立
二、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革命党的思想
(二)关于政党竞选的思想
(三)关于政党参与政权的思想
三、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实践及其失败
(一)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政党政治体制
(二)改组国民党以适应政党政治的需要
(三)积极参与并推动国民党赢得选举
(四)“刺宋案”与政党政治的失败
四、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历史评价
(一)宋教仁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意义
(二)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失败原因
(三)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简论[J]. 谢俊美. 历史教学问题. 2013(06)
[2]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性贡献[J]. 林尚立. 求是. 2013(13)
[3]论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J]. 刘云波.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3)
[4]宋教仁与社会主义思潮[J]. 迟云飞.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3)
[5]宋教仁对清末新政及其政治权力配置模式的批判[J]. 曹军. 长白学刊. 2010(03)
[6]宋教仁与民初政党政治[J]. 姚琦.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4)
[7]陈天华、宋教仁留日史事新探[J]. 迟云飞. 近代史研究. 2005(06)
[8]宋教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J]. 李敏,韩雁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9]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J]. 程舒伟. 东北师大学报. 2004(01)
[10]民初内阁制与宋教仁的政治理念[J]. 薛恒. 民国档案. 2003(04)
硕士论文
[1]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与实践[D]. 杨同营.吉林大学 2015
[2]宋教仁政治思想与民初政治现代化研究[D]. 王帅.山东大学 2012
[3]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和实践[D]. 邓美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上海《民立报》与1910-1913年的社会时局[D]. 汤黎.华中师范大学 2005
[5]宋教仁政党思想研究[D]. 刘树雨.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2638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
(一)反清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对民主革命思想的接纳与传播
(三)政党政治思想的确立
二、宋教仁政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革命党的思想
(二)关于政党竞选的思想
(三)关于政党参与政权的思想
三、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实践及其失败
(一)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政党政治体制
(二)改组国民党以适应政党政治的需要
(三)积极参与并推动国民党赢得选举
(四)“刺宋案”与政党政治的失败
四、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历史评价
(一)宋教仁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意义
(二)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失败原因
(三)宋教仁政党政治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简论[J]. 谢俊美. 历史教学问题. 2013(06)
[2]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性贡献[J]. 林尚立. 求是. 2013(13)
[3]论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理论贡献[J]. 刘云波.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3)
[4]宋教仁与社会主义思潮[J]. 迟云飞.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3)
[5]宋教仁对清末新政及其政治权力配置模式的批判[J]. 曹军. 长白学刊. 2010(03)
[6]宋教仁与民初政党政治[J]. 姚琦. 广西社会科学. 2008(04)
[7]陈天华、宋教仁留日史事新探[J]. 迟云飞. 近代史研究. 2005(06)
[8]宋教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J]. 李敏,韩雁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9]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J]. 程舒伟. 东北师大学报. 2004(01)
[10]民初内阁制与宋教仁的政治理念[J]. 薛恒. 民国档案. 2003(04)
硕士论文
[1]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与实践[D]. 杨同营.吉林大学 2015
[2]宋教仁政治思想与民初政治现代化研究[D]. 王帅.山东大学 2012
[3]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和实践[D]. 邓美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上海《民立报》与1910-1913年的社会时局[D]. 汤黎.华中师范大学 2005
[5]宋教仁政党思想研究[D]. 刘树雨.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2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3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