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5 17:23
  亚当·斯密是十八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在以往学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而很少涉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伦理思想一样,有着深刻地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并且亚当·斯密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以及自由经济思想紧密相连。亚当·斯密的政治哲学思想可从两部分进行研究,即亚当·斯密的正义理论与政府理论。亚当·斯密的正义理论基于同情原理而建构,其正义观具有强制性、自然性,是一种消极德性,是其自由观的前提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政府理论,是基于“自然的自由”制度和政府职能而提出,亚当·斯密主张在完全自由竞争下,政府应该保证经济的自由运行,应将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合理而客观地分析亚当·斯密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协调经济发展与伦理建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的经济社会背景
        二、亚当·斯密的生平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
        二、同时期思想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构建的伦理根基:“同情”与“美德”
        一、“同情”
        二、“美德”
    第二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的经济支柱:“经济自由”与“自然秩序”
        一、“经济自由”
        二、“自然秩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正义理论
        一、亚当·斯密正义理论的存在价值
        二、亚当·斯密正义理论的本质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政府理论
        一、“自然的自由”制度思想
        二、“税收公平”制度思想
        三、“公共福利”制度思想
        四、“守夜人”式政府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的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评价
        一、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价值
        二、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节 亚当·斯密政治哲学思想的启示
        一、界定经济与伦理间关系
        二、厘清政府与市场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子社会政治观探析[J]. 许春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12(05)
[2]“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政治道德基础——亚当·斯密的政治哲学思想分析[J]. 刘婷.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8)
[3]论亚当·斯密正义伦理的价值错位[J]. 聂文军.  伦理学研究. 2011(02)
[4]斯密与正义——《国富论》的正义思想研究[J]. 陈传胜.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01)
[5]商业社会与正义:亚当·斯密的正义理论[J]. 康子兴.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6)
[6]亚当·斯密的和谐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J]. 沈尚武,袁岳.  科学经济社会. 2010(03)
[7]同情、美德与秩序——亚当·斯密同情概念析论[J]. 费尚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8]政治的语法——论斯密作为特殊德性的正义[J]. 陈德中.  哲学动态. 2009(04)
[9]幸福与自由——亚当·斯密心中的理想商业社会[J]. 卢少鹏,杨芳.  科学经济社会. 2008(03)
[10]也谈所谓“斯密之谜”——关于“经济人”假设[J]. 薛克智.  理论视野. 2008(04)

博士论文
[1]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D]. 王太盈.东北财经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亚当·斯密的经济正义理论探究[D]. 郭海莉.清华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44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44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