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人性观与国家学说

发布时间:2021-09-04 12:40
  随着欧洲步入16世纪,宗教力量式微,日渐退出国家的公共领域,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上帝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国家在脱离教会控制之后应该以何种形式重塑公共生活?对此,莫尔主动投身于时局之中,用《乌托邦》给出了他的回答。16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贸易迅速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私己利益成为个人最高追求,与日俱增的矛盾撕扯着整个社会。对于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莫尔追根溯源,将落脚点放在社会的主体——人身上。他结合古典哲学的学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从反思人的本性着手,将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人性。莫尔认为,人是携带原罪降生的,骄狂就是人性基本的罪恶,并由此衍生出贪婪和懒惰。正是人性的这三个方面,才使得私有财产变成社会分化的工具。同时,莫尔也认识到,人的天性是既定的,助长人性的恶肆意蔓延的却是社会环境。因此,要想抑制人的本性,约束人性中的恶,引导人性后天向良善方向发展,必须重新构建一种良善的环境。乌托邦就是这样一个新环境。本研究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探究莫尔的人性观与《乌托邦》国家学说之间的关系。论文认为...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因果分析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一、莫尔生平
    二、《乌托邦》主要内容
第三章 莫尔《乌托邦》中的人性观及其来源
    一、莫尔人性观的来源
        (一)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状况
        (二)奥古斯丁人性论的影响
        (三)人文主义者的人性立场
    二、莫尔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本性:骄狂、懒惰、贪婪
        (二)人性扩张至国家——战争
第四章 人性基础上《乌托邦》的国家学说
    一、伦理道德方面:培育美德
        (一)教育的主体
        (二)教育内容
    二、社会制度方面:权力运用的尝试
        (一)克服骄纵——财产公有
        (二)控制贪婪——按需分配
        (三)去除懒惰——劳动制度
    三、精神秩序方面:宗教信仰
        (一)神之存在
        (二)灵魂不灭
        (三)彼世赏罚
    四、国家战争方面:提出“义战”
        (一)何谓“义战”
        (二)对于莫尔“义战”的评价
第五章 对人性基础上《乌托邦》国家学说的评析
    一、人性悲观主义的评析
    二、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三、《乌托邦》政治思想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乌托邦》500年,来听听王杰教授怎么讲[J]. 李璇,余晓宇.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6(02)
[2]《乌托邦》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关于翻译史及其版本的学术考察[J]. 高放.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5)
[3]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纪念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70周年[J]. 蒲国良.  理论与改革. 2017(03)
[4]《乌托邦》与当代世界和中国——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录[J]. 黄帅.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04)
[5]《乌托邦》五百年来的三次形态转变和八个观念创新——纪念《乌托邦》出版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J]. 高放.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6]乌托邦与社会主义[J]. 蒲国良.  史学理论研究. 2016(04)
[7]《乌托邦》思想的当代价值[J]. 张文涛.  史学理论研究. 2016(04)
[8]《乌托邦》细节轶事考辨——访高放教授[J]. 黄帅.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5)
[9]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托马斯·莫尔及“乌托邦”[J]. 王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10]莫尔乌托邦思想的文化和理论渊源[J]. 蒲国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硕士论文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思想文化渊源初探[D]. 张超昆鹏.南京大学 2017
[2]《乌托邦》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薛晋.西北民族大学 2016
[3]多重角色下的永恒信念:回归中世纪[D]. 姜雅楠.中国政法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8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8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c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