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新国民 ——梁启超改造国民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15:04
民的概念在中国有着区别于西方的历史语境,在对待民的态度以及实施的对民政策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建设现代国家的道路上,不可忽视的过渡阶段即近代中国的变革。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在对待民这一概念上,中国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知识阶层对改造国民思想的关注上,在西方公民学说的影响下,知识分子中的有志之士分别提出改造国民思想的主张。梁启超对改造国民思想的系统研究,源于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对比国外大环境和公民理论的发展,他将目光聚焦在改造国民思想上,力图通过改造、教育公民,改变处于“混沌”之中的国民思想状态。在其相关著述和主张中,梁启超对当时民思想状态中的公共意识、奴隶性与依赖性等缺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当时无疑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梁启超认为改造国民思想应是多维度进行的,他认为呼唤国民思想中民族主义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在个人主义精神层面,梁启超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认为国民摆脱奴隶性与依赖性对当时国民思想的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民族主义精神的凝聚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思想的“混沌”:梁启超认为亟待改造的国民思想现状
(一)有“部民”而无“国民”
(二)国民奴隶性与依赖性
(三)国民人格的多重缺点
二、理想国民的构想:梁启超改造国民思想的思路与维度
(一)民族主义精神的唤起——“私德”与“公德”
(二)个人主义精神的倡导——摆脱“奴隶性”与“自尊自立”
(三)国民多重人格的改造——“进取”、“尚武”与“毅力”
三、时代的使命:梁启超对改造国民思想与国家责任的思考
(一)创建思想领地——筹办报纸、开办新式学堂
(二)培育思想带头人——鼓励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
(三)开拓思想视野——公民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融合重构
四、批判与赞扬:思想史语境中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评价
(一)对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积极评价
(二)对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批判
(三)评价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启超视域中的“新民”之义——对比传统的“新民”观念[J]. 谢伟铭. 中国哲学史. 2014(03)
[2]破坏主义:梁启超早期的新民策略[J]. 席志武. 东方论坛. 2014(02)
[3]公民身份认同及其三种分形[J]. 郭台辉. 人文杂志. 2014(01)
[4]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5]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J]. 戴圣鹏. 人文杂志. 2012(06)
[6]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J]. 郭忠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7]“新民”思想新论[J]. 袁洪亮,沈成飞. 史学集刊. 2010(05)
[8]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基于一项调查的考察与分析[J]. 王丽萍,方然. 政治学研究. 2010(02)
[9]树立民主法治意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J]. 凌振路,李兰平. 发展. 2009(04)
[10]公民概念的历史维度及审视[J]. 周国文. 天府新论. 2007(02)
博士论文
[1]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 刘珊珊.南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 张珍.郑州大学 2011
[2]国民观:近代知识分子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过渡[D]. 朱蕾.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8004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思想的“混沌”:梁启超认为亟待改造的国民思想现状
(一)有“部民”而无“国民”
(二)国民奴隶性与依赖性
(三)国民人格的多重缺点
二、理想国民的构想:梁启超改造国民思想的思路与维度
(一)民族主义精神的唤起——“私德”与“公德”
(二)个人主义精神的倡导——摆脱“奴隶性”与“自尊自立”
(三)国民多重人格的改造——“进取”、“尚武”与“毅力”
三、时代的使命:梁启超对改造国民思想与国家责任的思考
(一)创建思想领地——筹办报纸、开办新式学堂
(二)培育思想带头人——鼓励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
(三)开拓思想视野——公民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融合重构
四、批判与赞扬:思想史语境中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评价
(一)对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积极评价
(二)对梁启超国民改造思想的批判
(三)评价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启超视域中的“新民”之义——对比传统的“新民”观念[J]. 谢伟铭. 中国哲学史. 2014(03)
[2]破坏主义:梁启超早期的新民策略[J]. 席志武. 东方论坛. 2014(02)
[3]公民身份认同及其三种分形[J]. 郭台辉. 人文杂志. 2014(01)
[4]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5]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J]. 戴圣鹏. 人文杂志. 2012(06)
[6]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J]. 郭忠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7]“新民”思想新论[J]. 袁洪亮,沈成飞. 史学集刊. 2010(05)
[8]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基于一项调查的考察与分析[J]. 王丽萍,方然. 政治学研究. 2010(02)
[9]树立民主法治意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J]. 凌振路,李兰平. 发展. 2009(04)
[10]公民概念的历史维度及审视[J]. 周国文. 天府新论. 2007(02)
博士论文
[1]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 刘珊珊.南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 张珍.郑州大学 2011
[2]国民观:近代知识分子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过渡[D]. 朱蕾.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80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48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