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宪政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11:46
新民主主义宪政,在其内在特质上须同时符合新民主主义和宪政双重界定,因而只能是指中国自抗日战争起建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的政权模式。新民主主义宪政是当下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最直接的历史资源,对当下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资政意义。本文研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目的,就是挖掘其中蕴涵的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以期以史为鉴、关照当下。本文由四大部分共计六章构成,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宪政的背景、特质、理念、模式和价值。其基本结构和主要思想如下:第一大部分即前言。前言在阐述本文研究意义、方法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点在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因为本文的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一个复杂的复合概念,不但其本身涉及的相关概念较为繁杂,而且在现实中这一核心概念始终处于使用混乱的状态。本文首先从“新民主主义”和“宪政”两概念的源头入手分别厘清界定,再综合分析“新民主主义宪政”这一复合概念,提出了“须同时符合新民主主义和宪政双重界定”这一判断标准,厘清了这一概念在时限和性质上的混乱。同时,在历史的回顾中,发现了“民主政治”与“宪政”两个话语体系的历史由来和纠结关系,找到了当代民主政治或宪政...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特质
一、后发现代化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二、抗战时期各政治主体的政治诉求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权探索
四、宪政的语境决定宪政的特质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理念
一、宪法理念
二、法治理念
三、民主理念
四、人权理念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三三制”政权模式的价值诉求
二、“联合政府”模式的价值表达
三、“人民民主政权”模式的价值体现
四、“政治协商”模式的价值释义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评价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理论价值
二、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缺憾
四、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现实反思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当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回归与转型
二、“民主政治”与“宪政”的离散与兼容
三、中国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视角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泽东宪政思想研究综述[J]. 赵秀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8)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现代性成长[J]. 蔡文成. 学术论坛. 2010(08)
[3]民族传统对宪政模式进行选择的路径探索[J]. 蒋传光,朱云国. 学习与探索. 2010(03)
[4]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特点初探[J]. 周芳勤,王珉.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2)
[5]从激进民主到阶级斗争——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政治策略的差异[J]. 莫雷.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2)
[6]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J]. 王振民. 中国法学. 2009(05)
[7]中国共产党人宪政之路刍议[J]. 马凯,田亚锋. 法制与社会. 2009(20)
[8]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新趋势[J]. 肖北庚,邓慧强.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9]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J]. 林来梵,褚宸舸. 政法论坛. 2009(03)
[10]宪政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内在理论差异与现实实质契合[J]. 李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研究[D]. 宋俭.武汉大学 2004
[2]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D]. 韩大梅.南开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宪政的超验之维[D]. 林宇.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中国反宪政主义因素探析[D]. 孙景兰.黑龙江大学 2009
[3]中国近代宪政文化的回顾与展望[D]. 常旭.北方工业大学 2008
[4]宪政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分析[D]. 赵丽娜.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15909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特质
一、后发现代化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二、抗战时期各政治主体的政治诉求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权探索
四、宪政的语境决定宪政的特质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理念
一、宪法理念
二、法治理念
三、民主理念
四、人权理念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三三制”政权模式的价值诉求
二、“联合政府”模式的价值表达
三、“人民民主政权”模式的价值体现
四、“政治协商”模式的价值释义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评价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理论价值
二、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缺憾
四、新民主主义宪政的现实反思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当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回归与转型
二、“民主政治”与“宪政”的离散与兼容
三、中国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视角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泽东宪政思想研究综述[J]. 赵秀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8)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现代性成长[J]. 蔡文成. 学术论坛. 2010(08)
[3]民族传统对宪政模式进行选择的路径探索[J]. 蒋传光,朱云国. 学习与探索. 2010(03)
[4]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特点初探[J]. 周芳勤,王珉.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2)
[5]从激进民主到阶级斗争——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政治策略的差异[J]. 莫雷.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2)
[6]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J]. 王振民. 中国法学. 2009(05)
[7]中国共产党人宪政之路刍议[J]. 马凯,田亚锋. 法制与社会. 2009(20)
[8]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新趋势[J]. 肖北庚,邓慧强.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9]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J]. 林来梵,褚宸舸. 政法论坛. 2009(03)
[10]宪政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内在理论差异与现实实质契合[J]. 李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研究[D]. 宋俭.武汉大学 2004
[2]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D]. 韩大梅.南开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宪政的超验之维[D]. 林宇.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中国反宪政主义因素探析[D]. 孙景兰.黑龙江大学 2009
[3]中国近代宪政文化的回顾与展望[D]. 常旭.北方工业大学 2008
[4]宪政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分析[D]. 赵丽娜.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15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51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