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10:20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我国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前提和基础上,借鉴国外政治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用于指导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亨廷顿是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失衡的困境,并为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指明道路。而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著作。本文系统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内在理路,探究亨廷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政治发展模式,研究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贡献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应该突破仅仅强调政治稳定或者强调政治民主化的模式,或者把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看作是从政治稳定转变为政治民主化的模式,我们应当把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整体来研究,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变化背后的内在理路。本文认为,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是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这贯穿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始终。亨廷顿在分析传统社会和传统政治体制的基...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缘起
1.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概况
1.2.2 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
1.2.3 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
1.2.4 政治制度化及其标准
1.2.5 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
1.2.6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1.2.7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路径、创新之处
1.3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研究方法
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思想渊源
2.1 亨廷顿的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简介
2.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2.2.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前期:政治稳定
2.2.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后期:政治民主
2.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渊源
2.3.1 对亚里士多德等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继承
2.3.2 对派伊、李普塞特等学者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3.1 政治发展的定义
3.2 政治发展的目标
3.2.1 政治稳定
3.2.2 政治民主
3.2.3 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3.3 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4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4.1 传统社会和传统政治体制
4.2 现代化:传统政治体制变迁的背景
4.3 传统政治体制的变迁
4.4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4.4.1 表现之一:政治动乱
4.4.2 表现之二:腐化问题
4.4.3 政治衰朽的表现之三:普力夺政体
4.4.4 “难以抉择”的政治参与模式
4.5 走出“发展与稳定失衡”的困境
5 政治制度化: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5.1 政治制度化的衡量指标
5.1.1 适应性
5.1.2 复杂性
5.1.3 自主性
5.1.4 内聚力
5.2 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与道德
5.3 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5.3.1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核心
5.3.2 政治制度化增强政治体系容纳政治参与的能力
5.3.3 政治制度化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核心
5.3.4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之间关系的核心
5.4 强大的政府: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制度前提
5.4.1 强大政府的必要性
5.4.2 强大的政府保障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5.5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机制
5.5.1 改革的两种战略:费边主义与闪电战
5.5.2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
5.6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5.6.1 国家建构理论概述
5.6.2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5.6.2.1 国家建构的过程分析
5.6.2.2 国家建构的建构基础分析
6 政党: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6.1 政党制度的产生和类别
6.2 政党发展的过程
6.2.1 宗派期
6.2.2 两极化阶段
6.2.3 扩展阶段
6.2.4 制度化阶段
6.3 政党制度的适应性
6.4 政党是平衡发展与稳定的组织保障
6.4.1 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组织保障
6.4.2 政党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6.4.3 政党是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7 公民有序参与下的民主转型: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实现
7.1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的动力
7.2 民主化的路线图
7.3 民主化的政权前提:威权国家
7.4 公民参与和精英领导下的民主过程:变革、置换和移转
7.4.1 变革过程
7.4.2 置换过程
7.4.3 移转过程
7.5 民主制度的巩固
7.6 稳定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平衡
8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
8.1 亨廷顿在中国的影响
8.2 亨廷顿与“新权威主义”
8.2.1 新权威主义的主要观点
8.2.2 新权威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8.2.3 对“新权威主义”的批评及其不被接受的原因
8.2.4 亨廷顿论新权威主义
8.2.5 新权威主义争论的反思
8.3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8.3.1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8.3.2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9 结语
9.1 亨廷顿在政治发展理论中的地位
9.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与连贯性
9.2.1 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9.2.2 政治发展理论的连贯性
9.2.2.1 人性论基础:性恶论
9.2.2.2 意识形态基础:情境的保守主义
9.2.2.3 价值关怀:美国国家利益
9.2.2.4 推崇军队和军事实力
9.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9.3.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贡献
9.3.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9.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亨廷顿的著作文章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政治民主化——亨廷顿的民主理论评析[J]. 陈炳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7(03)
[2]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岳世平. 理论探索. 2006(05)
[3]重访发展政治学[J]. 佛兰西丝·哈葛扁,王正绪,方瑞丰. 开放时代. 2006(04)
[4]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研究[J]. 杨光斌,郭伟. 国际政治研究. 2004(04)
[5]政治发展理论的思想史根源剖析[J]. 白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 徐湘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7]亨廷顿:美国政治学界的巨擘[J]. 孙向东. 世界知识. 2003(09)
[8]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J]. 孙相东.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9]民主与权威的平衡——亨廷顿的稳定民主论[J]. 张桂琳. 政法论坛. 2002(03)
[10]儒家传统如何支援现代民主——对亨廷顿问题的一种解答[J]. 肖滨. 学术研究. 2002(05)
本文编号:353649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缘起
1.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概况
1.2.2 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
1.2.3 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
1.2.4 政治制度化及其标准
1.2.5 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
1.2.6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1.2.7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路径、创新之处
1.3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研究方法
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思想渊源
2.1 亨廷顿的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简介
2.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2.2.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前期:政治稳定
2.2.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后期:政治民主
2.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渊源
2.3.1 对亚里士多德等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继承
2.3.2 对派伊、李普塞特等学者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3.1 政治发展的定义
3.2 政治发展的目标
3.2.1 政治稳定
3.2.2 政治民主
3.2.3 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3.3 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4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4.1 传统社会和传统政治体制
4.2 现代化:传统政治体制变迁的背景
4.3 传统政治体制的变迁
4.4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4.4.1 表现之一:政治动乱
4.4.2 表现之二:腐化问题
4.4.3 政治衰朽的表现之三:普力夺政体
4.4.4 “难以抉择”的政治参与模式
4.5 走出“发展与稳定失衡”的困境
5 政治制度化: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5.1 政治制度化的衡量指标
5.1.1 适应性
5.1.2 复杂性
5.1.3 自主性
5.1.4 内聚力
5.2 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与道德
5.3 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5.3.1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核心
5.3.2 政治制度化增强政治体系容纳政治参与的能力
5.3.3 政治制度化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核心
5.3.4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之间关系的核心
5.4 强大的政府: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制度前提
5.4.1 强大政府的必要性
5.4.2 强大的政府保障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5.5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机制
5.5.1 改革的两种战略:费边主义与闪电战
5.5.2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
5.6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5.6.1 国家建构理论概述
5.6.2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5.6.2.1 国家建构的过程分析
5.6.2.2 国家建构的建构基础分析
6 政党: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6.1 政党制度的产生和类别
6.2 政党发展的过程
6.2.1 宗派期
6.2.2 两极化阶段
6.2.3 扩展阶段
6.2.4 制度化阶段
6.3 政党制度的适应性
6.4 政党是平衡发展与稳定的组织保障
6.4.1 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组织保障
6.4.2 政党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6.4.3 政党是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7 公民有序参与下的民主转型: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实现
7.1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的动力
7.2 民主化的路线图
7.3 民主化的政权前提:威权国家
7.4 公民参与和精英领导下的民主过程:变革、置换和移转
7.4.1 变革过程
7.4.2 置换过程
7.4.3 移转过程
7.5 民主制度的巩固
7.6 稳定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平衡
8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
8.1 亨廷顿在中国的影响
8.2 亨廷顿与“新权威主义”
8.2.1 新权威主义的主要观点
8.2.2 新权威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8.2.3 对“新权威主义”的批评及其不被接受的原因
8.2.4 亨廷顿论新权威主义
8.2.5 新权威主义争论的反思
8.3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8.3.1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8.3.2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9 结语
9.1 亨廷顿在政治发展理论中的地位
9.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与连贯性
9.2.1 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9.2.2 政治发展理论的连贯性
9.2.2.1 人性论基础:性恶论
9.2.2.2 意识形态基础:情境的保守主义
9.2.2.3 价值关怀:美国国家利益
9.2.2.4 推崇军队和军事实力
9.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9.3.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贡献
9.3.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9.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亨廷顿的著作文章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政治民主化——亨廷顿的民主理论评析[J]. 陈炳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7(03)
[2]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岳世平. 理论探索. 2006(05)
[3]重访发展政治学[J]. 佛兰西丝·哈葛扁,王正绪,方瑞丰. 开放时代. 2006(04)
[4]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研究[J]. 杨光斌,郭伟. 国际政治研究. 2004(04)
[5]政治发展理论的思想史根源剖析[J]. 白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 徐湘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7]亨廷顿:美国政治学界的巨擘[J]. 孙向东. 世界知识. 2003(09)
[8]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J]. 孙相东.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9]民主与权威的平衡——亨廷顿的稳定民主论[J]. 张桂琳. 政法论坛. 2002(03)
[10]儒家传统如何支援现代民主——对亨廷顿问题的一种解答[J]. 肖滨. 学术研究. 2002(05)
本文编号:3536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53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