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2-01-24 20:2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概念和命题一直存在着多种观点和用法。只有澄清其获得相对独立的目的和意义的历史条件,摆脱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从属地位"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从属地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概念和命题才能获得其独立自在的思想内涵、历史地位和理论地位。只有这一概念和命题获得统一理解和规范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沟通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功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产物,又是对以世界革命为重心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性调整,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别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文章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内涵辨析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大国主义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转向[J]. 郑大华. 史学月刊. 2019(07)
[2]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民族化的本质属性[J]. 王淑芳,张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民族化世界主义:理论、现实与未来[J]. 王云芳. 国际政治研究. 2018(06)
[4]哲学与历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习近平时代”[J]. 强世功. 开放时代. 2018(01)
[5]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李仕波. 求实. 2013(12)
[6]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性透视[J]. 华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J]. 尚庆飞.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1)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J]. 李春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6)
[9]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情结[J]. 孙建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6)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党的政治和文化策略民族化转向的象征[J]. 李建勇. 现代哲学. 2010(02)
本文编号:3607251
【文章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内涵辨析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大国主义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转向[J]. 郑大华. 史学月刊. 2019(07)
[2]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民族化的本质属性[J]. 王淑芳,张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民族化世界主义:理论、现实与未来[J]. 王云芳. 国际政治研究. 2018(06)
[4]哲学与历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习近平时代”[J]. 强世功. 开放时代. 2018(01)
[5]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李仕波. 求实. 2013(12)
[6]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性透视[J]. 华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J]. 尚庆飞.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1)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J]. 李春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6)
[9]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情结[J]. 孙建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6)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党的政治和文化策略民族化转向的象征[J]. 李建勇. 现代哲学. 2010(02)
本文编号:3607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60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