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研究 ——以天人关系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27 01:45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体例整齐、内容丰富的集大成著作。《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战国百家争鸣的总结,它通过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以适应政治和学术统一的形势要求,而秦国的不断崛起及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吕氏春秋》的历史基础。《吕氏春秋》特别强调天人关系的重要性并在“天人合一”模式之下开辟了融汇诸子各家学说的新途径,其核心内容就是从天道自然之和谐推衍出社会秩序之和谐。但《吕氏春秋》的“天人合一”不是就普通的平民大众而言的,其实质还是“天王合一”,主要是指君主要遵守天道,而天道之内容就是所谓的“王治”,拟为未来的秦帝国制定一部完备的治国宝典。论文首先从战国社会变革与学术思想繁荣的时代背景入手,阐述由于政治格局从分裂走向统一、士人阶层的活跃而导致了诸子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将视野放在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上,主要是从秦国不断崛起及其兼容并蓄的历史文化传统,并结合吕不韦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吕氏春秋》所以成书于秦国的政治与学术基础。然后切入主题,具体论述《吕氏春秋》凸显天人关系的历史背景、思...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二、《吕氏春秋》思想研究历程与现状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吕氏春秋》编纂成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战国社会变革与学术思想的繁荣
一、兼并战争的加剧和政治格局的变换
二、封建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士人阶层的活跃
三、从“道术为天下裂”到诸子百家的融合
第二节 《吕氏春秋》编纂于秦国的历史基础
一、秦国的崛起与吕不韦的执政
二、秦国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吕氏春秋》的历史基础
三、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构成了《吕氏春秋》的学术基础
第二章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凸显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吕氏春秋》凸显天人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思想渊源
一、“天”之思:天道自然之和谐
二、“人”之价值觉醒:社会秩序之构建
三、和谐与秩序:“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 《吕氏春秋》的天人关系及其对战国诸子的批判吸收
第一节 《吕氏春秋》思想体系中的“天”与“人”
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的宇宙生成论
二、“天”的多重含义及其相互作用
三、“阴阳之化”之人及其“达生死性命”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节 人法天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及其理想境界
一、《吕氏春秋》人法天地的指导思想及其结构体例
二、《吕氏春秋》人法天地的基本原则
三、人法天地的主要方式——天人感应
四、人法天地的理想境界——“阴阳之宜”而“全其天”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政治宇宙图式
一、从“天人合一”中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
二、“天人合一”政治宇宙图式的主体框架及其内在联系
三、“天人合一”政治宇宙图式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吕氏春秋》对于诸子天人关系说的综合及其特点
一、《吕氏春秋》对于诸子天人关系说的综合
二、《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特点
第四章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模式下的“王治”目标
第一节 “殊途而同归”与战国诸子“王治”思想的演变发展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王治”目标及其对战国诸子的综合与超越
一、着眼于政治操守与智慧的君臣关系论
二、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
三、刑名之术——王者之治的重要手段
四、义兵之说——王者之治的必然选择
余论:《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及其影响
一、《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
二、《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诸子的“王道”智慧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J]. 杨汉民,匡宏,任向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2]《吕氏春秋》军事思想略论[J]. 田照军. 军事历史研究. 2011(03)
[3]《吕氏春秋》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J]. 杨汉民.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4]试论《吕氏春秋》成书的历史条件[J]. 杨汉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5]先秦道家音乐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吕氏春秋》诸篇为例的分析[J].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 2011(01)
[6]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J]. 丁为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从历史与哲学的分合反思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J]. 刘美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4)
[8]先秦杂家与黄老道家之关系[J]. 潘俊杰. 齐鲁学刊. 2008(04)
[9]旷世奇书《吕氏春秋》的编辑思想[J]. 钱荣贵. 出版发行研究. 2008(05)
[10]《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J]. 王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05)
博士论文
[1]《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 王伟.南开大学 2010
[2]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D]. 孔令梅.安徽大学 2010
[3]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 李桂民.西北大学 2006
[4]先秦杂家研究[D]. 潘俊杰.西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荀子“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吕玉霞.山东大学 2008
[2]《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D]. 吕慎刚.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1516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二、《吕氏春秋》思想研究历程与现状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吕氏春秋》编纂成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战国社会变革与学术思想的繁荣
一、兼并战争的加剧和政治格局的变换
二、封建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士人阶层的活跃
三、从“道术为天下裂”到诸子百家的融合
第二节 《吕氏春秋》编纂于秦国的历史基础
一、秦国的崛起与吕不韦的执政
二、秦国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吕氏春秋》的历史基础
三、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构成了《吕氏春秋》的学术基础
第二章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凸显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 《吕氏春秋》凸显天人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思想渊源
一、“天”之思:天道自然之和谐
二、“人”之价值觉醒:社会秩序之构建
三、和谐与秩序:“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 《吕氏春秋》的天人关系及其对战国诸子的批判吸收
第一节 《吕氏春秋》思想体系中的“天”与“人”
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的宇宙生成论
二、“天”的多重含义及其相互作用
三、“阴阳之化”之人及其“达生死性命”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节 人法天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及其理想境界
一、《吕氏春秋》人法天地的指导思想及其结构体例
二、《吕氏春秋》人法天地的基本原则
三、人法天地的主要方式——天人感应
四、人法天地的理想境界——“阴阳之宜”而“全其天”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政治宇宙图式
一、从“天人合一”中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
二、“天人合一”政治宇宙图式的主体框架及其内在联系
三、“天人合一”政治宇宙图式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吕氏春秋》对于诸子天人关系说的综合及其特点
一、《吕氏春秋》对于诸子天人关系说的综合
二、《吕氏春秋》天人关系论的特点
第四章 《吕氏春秋》天人关系模式下的“王治”目标
第一节 “殊途而同归”与战国诸子“王治”思想的演变发展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王治”目标及其对战国诸子的综合与超越
一、着眼于政治操守与智慧的君臣关系论
二、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
三、刑名之术——王者之治的重要手段
四、义兵之说——王者之治的必然选择
余论:《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及其影响
一、《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
二、《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诸子的“王道”智慧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J]. 杨汉民,匡宏,任向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2]《吕氏春秋》军事思想略论[J]. 田照军. 军事历史研究. 2011(03)
[3]《吕氏春秋》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J]. 杨汉民.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4]试论《吕氏春秋》成书的历史条件[J]. 杨汉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5]先秦道家音乐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吕氏春秋》诸篇为例的分析[J]. 修海林. 中国音乐学. 2011(01)
[6]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J]. 丁为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从历史与哲学的分合反思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J]. 刘美红.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4)
[8]先秦杂家与黄老道家之关系[J]. 潘俊杰. 齐鲁学刊. 2008(04)
[9]旷世奇书《吕氏春秋》的编辑思想[J]. 钱荣贵. 出版发行研究. 2008(05)
[10]《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J]. 王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05)
博士论文
[1]《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 王伟.南开大学 2010
[2]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D]. 孔令梅.安徽大学 2010
[3]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 李桂民.西北大学 2006
[4]先秦杂家研究[D]. 潘俊杰.西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荀子“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吕玉霞.山东大学 2008
[2]《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D]. 吕慎刚.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1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6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