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1871-1910年)
发布时间:2023-03-28 20:59
“社会主义”这个词并非中国创造的,而是欧洲的舶来品。中国人从道听耳食地知道社会主义,到断章取义地介绍社会主义,再到全面系统地探索社会主义,经过了相当长的岁月。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研究较少。本文以史料为依据,以中外研究成果为依托,着重分析了从1871年张德彝记叙目睹的巴黎公社革命到1910年《新世纪》报停刊,这段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探究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有助于辨明不同时期各色人等对社会主义产生的曲解和偏见,最终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渊源,最终如何从社会主义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借洋助剿”开场虽然令人诟病,但其“中体西用”的理念却打通了引进西学的渠道,主动引进西学是有其进步性的,“以译西书为第一要义。数年之间,成者百种。”(1)这一时期创建了一批官办、民办的工厂,创设的近代的学校、医院、报馆等,都是西学在国内实践的证明,但中国的现代工业还处在萌芽的状态。同时,洋务运动为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让中国少数人开始知道还有巴黎公社、国际工...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学术史回顾
1、1919 年——新中国成立前
2、新中国成立后——20 世纪70年代末
3、20 世纪80年代——21 世纪初
4、21 世纪以来
(二)国外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1、欧洲工人运动推动着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2、日本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迅速
二、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内背景
1、民族危难之际国内变法改革运动兴起
2、“经世致用”之学得以发扬
3、中国近代教育兴起与留日热潮的形成
第三章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途径
一、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人员对社会主义的记述
二、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对社会主义的复述
三、中国留日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译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三大主体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1、严复
2、康有为
3、梁启超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1、孙中山
2、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
三、无政府主义者
1、刘师培等
2、李石曾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庞杂
2、结合“大同”思想进行传播
3、传播媒介较单一
4、传播受众范围较小
5、传播意义较深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73277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学术史回顾
1、1919 年——新中国成立前
2、新中国成立后——20 世纪70年代末
3、20 世纪80年代——21 世纪初
4、21 世纪以来
(二)国外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1、欧洲工人运动推动着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
2、日本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迅速
二、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国内背景
1、民族危难之际国内变法改革运动兴起
2、“经世致用”之学得以发扬
3、中国近代教育兴起与留日热潮的形成
第三章 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途径
一、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人员对社会主义的记述
二、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对社会主义的复述
三、中国留日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译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三大主体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1、严复
2、康有为
3、梁启超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1、孙中山
2、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
三、无政府主义者
1、刘师培等
2、李石曾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庞杂
2、结合“大同”思想进行传播
3、传播媒介较单一
4、传播受众范围较小
5、传播意义较深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73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77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