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0 11:04
  19世纪的欧洲处于“两个时代的边缘”:封建旧制度的逐渐崩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到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的使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因而,圣西门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其理想的社会制度,即实业制度。圣西门想通过实业制度,让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全体自由和个体自由,保证社会得到它所能享受到的最大安宁的制度。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思想是面对当时法国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它只能是空想。但是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中所具有一些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做出阐述和解析。第一章,探究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分离开来,资产阶级宣扬自由民主思想,整个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构成了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欧洲启蒙理性思想、16至1...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理论方面
        (二)现实方面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北美独立战争使圣西门逐渐萌发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二)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对立阶级
        (三)法国大革命期间社会秩序动乱不堪
    二、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欧洲启蒙理性思想的影响
        (二)16 至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实业制度:实现最大限度的人的自由和社会安宁
        (一)实业制度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全体自由和个体自由
        (二)实业制度为实现社会的最大安宁
    二、实业制度的实现方式
        (一)现代政治局势所具有的过渡性质
        (二)形而上学和神学在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作用
        (三)实业家具有掌握世俗权力的优势
        (四)实业家获得世俗权力的方式
    三、实业制度下社会机构组织形式和生产分配方式
        (一)实业制度主要由四个单位构成和运转
        (二)实业制度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第三章 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的评析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的进步性
        (一)圣西门对无产阶级的价值关切
        (二)圣西门肯定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作用
        (三)圣西门重视学者和科学
        (四)实业制度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所具有的进步性
        (五)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影响
    二、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的局限性
        (一)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不彻底性
        (二)分配制度所具有的私有性
        (三)圣西门对实业家阶级划分的非科学性
        (四)圣西门对王权存在依赖性
        (五)圣西门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忽视性
第四章 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从实业制度思想反观当前社会状况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稳定发展让人产生困惑
        (二)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暴露
    二、圣西门实业制度思想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利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正确评价
        (二)借助学者和科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坚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3924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924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