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区管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社区管理作为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在我国的理论建设和实践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新加坡作为与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体制形式等方面有众多相似的国度,其社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我们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新加坡社区管理组织、功能、方式、理念等都很富有特色,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本文出于“缩小切入口,加强针对性”的研究目的,将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定为研究对象。 论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引言。说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从新加坡社区的发展脉络和建设背景入手,阐明了新加坡建埠初期传统社区组织的管理方式和作用,重点分析了影响新加坡社区变迁、发展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原因,最后总结推导了新加坡社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得出了新加坡社区具有当代城市社区的典型特征的结论;第三部分着重对国际上城市社区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新加坡社区管理的发展现状、环境、模式、方向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第四部分针对新加坡社区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功能定位、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因素的综合研究;第五部分从我国当代行政改革、社区管理、民主建设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着眼,阐释了新加坡社区管理实践对我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借鉴性意义。 本文是对新加坡社区管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但全面分析了新加坡社区的建埠雏形、传统背景、政治经济、种族宗教、精神文化,而且着重分析了新加坡社区的组织结构、行政体制、方针政策、基层自治、人文理念和管理特色。特别是运用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新加坡的社区管理置入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的行政生态中分析思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新加坡当代的城市社区管理与先前的传统社团或集镇社区管理做了对比研究;将新加坡社区管理与我国社区管理的某些方面做了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与新加坡社区管理密切相关的社区居民自治问题。另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主要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等理论,采用了文献检索、文献分析、归纳演艺、生态学分析、社会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着从新加坡社区的发展沿革来探寻新加坡社区的管理特色;从新加坡社区的行政生态来分析新加坡社区管理的独特模式;从新加坡社区的管理体系来研究新加坡社区的治理状况;从借鉴和扬弃新加坡社区的管理理论来推导我国社区建设的和谐之路。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加坡社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基本达到了人本化管理、自主化管理、整合化管理与网络化管理的要求,并成功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 社区管理 社区居民自治 政府主导 城市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733.9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6
- 一、新加坡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12-13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3-14
- 三、新加坡社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及运用理论与研究方法14-15
- 四、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5
- 五、创新之处及预期研究成果15
- 六、涉及新加坡社区管理的重要概念的界定15-16
- 第一章 新加坡社区的基本发展脉络与背景探究16-27
- 1.1 新加坡早期的社区组织及其特征16-19
- 1.1.1 具有传统特色的宗亲组织16-17
- 1.1.2 适时适地而生的地缘组织17-18
- 1.1.3 秘密会社是新加坡开埠初期的重要组织形式18-19
- 1.2 新加坡社区变迁与发展的原因探究19-22
- 1.2.1 经济原因19-20
- 1.2.2 政治原因20-21
- 1.2.3 文化原因21-22
- 1.3 新加坡社区具有城市社区的典型特征22-25
- 1.4 当代新加坡社区的发展特点25-27
- 第二章 新加坡社区的管理模式及方向定位27-32
- 2.1 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27-31
- 2.1.1 国际上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27-29
- 2.1.2 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符合新加坡的国情29-31
- 2.2 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方向定位—社区建设的新理念31-32
- 第三章 新加坡政府主导型模式下的社区治理32-42
- 3.1 新加坡社区的管理体制及组织体系32-36
- 3.1.1 人民协会32-33
- 3.1.2 民众联络所33-34
- 3.1.3 公民咨询委员会34-35
- 3.1.4 居民委员会35-36
- 3.2 新加坡社区组织的功能36-38
- 3.3 颇具特色的新加坡社区管理方式38-42
- 3.3.1 社区住房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具体内容38-39
- 3.3.2 “邻里中心”是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有效经验39-41
- 3.3.3 多元文化社区的和谐融洽41
- 3.3.4 大力培育民间组织,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41-42
- 第四章 新加坡社区管理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42-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发表文章目录52-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浅议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管理[J];华章;2011年15期
2 罗瑞明;;“创新社区管理”关注民生最直接[J];社区;2011年13期
3 张正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促进社区和谐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8期
4 陈洁;;我国现阶段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法治化建设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5 詹旺民;;着力推进社区管理创新 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J];学习月刊;2011年11期
6 赵君;王占辉;;拉萨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模式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罗兴奇;;农民工社会性排斥问题探析——基于社区融合的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祝建辉;傅彩燕;;“中年空巢”是社区管理中的一个新问题[J];社区;2011年13期
9 ;让农民带着资产和尊严进入城市[J];铁军;2011年09期
10 漆国生;曹智;陈梅凤;;论ADR在社区物业管理纠纷化解机制中的适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连芹;杨希晨;张文润;鲁文慧;;沧州市高血压社区管理的几点体会[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颜如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社区管理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建刚;;重庆两江新区多元化社区管理格局的创新与完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录宝;;提高社区管理创新能力的思考[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顾鉴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注重社区管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增耆;;发展公共服务 加强社区管理[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宇婷;杜亚平;;高血压社区管理研究综述[A];2009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邱志红;金岿立;;社区管理对提高农村肺结核病人规则治疗率的效果评价[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柴建设;;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邱志红;金岿立;;社区管理对提高农村肺结核病人规则治疗率的效果评价[A];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志勇;新加坡社区管理及其启示(上)[N];宜春日报;2008年
2 黎志勇;新加坡社区管理及其启示(下)[N];宜春日报;2008年
3 张春枫;新加坡社区管理服务的启示[N];中国社会报;2009年
4 记者 于丽雯;社区管理迎来“扁平化”时代[N];无锡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史文生;尝试整体搬迁 实行社区管理[N];焦作日报;2010年
6 栾伟;社区管理有“高人” 居民学习娱乐有场所[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7 苏婧 梦茵 周晗;“四位一体”做好社区管理[N];扬州日报;2010年
8 傅博;社区管理出新招 老外都爱“洋苏州”[N];苏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印重九 通讯员 陆云龙 王微;航头镇积极培养社区管理人才[N];东方城乡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晓君 通讯员 彭成彦;乍浦镇破解安置小区社区管理难题[N];嘉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中宣;城市建设中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三;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社区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欢苗;企业社区关系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任敬喜;基于复杂网络的社区系统管理[D];青岛大学;2007年
5 高艳青;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邱奎宁;数字社区工程信息表达与交换标准[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3年
7 王
本文编号:440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44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