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剧增的养老服务需求使我国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要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定位也备受争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在养老服务领域积累的先进经验。瑞典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并通过立法确立了养老服务的公共责任,能够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将当代瑞典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收集资料,研究中使用的资料包括中英文学术文献和瑞典政府关于养老服务的官方报告。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法对瑞典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研究,主要解决“当代瑞典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怎样的?”和“这种服务体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瑞典的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二是瑞典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动因,三是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研究结论及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瑞典的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服务模式构成,具有公共责任、普遍权利、地方自治、税收筹资、高度专业化等特征;该体系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家庭责任到公共责任、由贫困救济到普遍权利、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传统、公共服务部门就业的扩张、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瑞典的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由国内人口结构和特征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几十年内瑞典政府将在保持社会公平、普遍权利和公共责任等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调整公共养老服务的供给。根据研究结论,笔者在本文的最后讨论了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并指出:瑞典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背后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而中国与瑞典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差异巨大,在借鉴其发展经验时不能完全照搬,应当注意与我国社会现实的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中应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有限的而不是完全的责任。
【关键词】:瑞典 养老模式 公共责任 历史进程 发展动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53.2;C913.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一) 研究背景12-14
- (二) 研究意义14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4-20
- (一) 国内研究14-17
- (二) 国外研究17-20
- 三、概念界定20-22
- (一) 养老服务体系20-21
- (二)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21-22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22-23
- (一) 研究问题和内容22-23
- (二) 研究方法23
- 五、研究的创新性23-24
- 第二章 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24-31
- 一、运作机制24-27
- (一) 责任主体24-25
- (二) 管理体系25
- (三) 分配原则25-26
- (四) 资金筹集26-27
- 二、服务模式和内容27-31
- (一) 居家养老27-29
- (二) 机构养老29-31
- 第三章 瑞典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31-45
- 一、发展历史31-38
- (一) 1920s之前:家庭养老、公共济贫31-32
- (二) 1920~1950:机构养老的扩张32-33
- (三) 1950~1980:居家养老的发展33-34
- (四) 1980~1990:公共责任的确立34-35
- (五) 1990年以来:改革与新的发展35-38
- 二、发展动因38-45
- (一) 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传统39-40
- (二) 公共服务就业的扩张40-41
- (三)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41-43
- (四) 小结43-45
- 第四章 瑞典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45-50
- 一、面临的挑战45-48
- (一) 人口结构和特征的变化45-46
- (二) 区域间的服务差距扩大46-47
- (三) 福利国家的传统价值理念面临挑战47-48
- 二、未来发展趋势48-50
-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50-53
- 参考文献53-60
- 致谢60-61
- 附件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爱兰;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机制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孔繁斌;从限制结社自由到监管公共责任——中国政府社团管制正当性及其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2期
3 崔开云;;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履行途径选择与缺失根源分析[J];江淮论坛;2008年02期
4 ;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J];人大建设;2009年04期
5 张练;;推进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施冰冰;;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概念的转型分析[J];科技视界;2012年10期
7 陈俊豪;;通货膨胀与政府公共责任[J];前沿;2012年09期
8 任志安;;公共伦理视野下的公共责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9期
9 曹爱军;;非政府组织的公共责任:逻辑延展与治理机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于小艳;;应急管理中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华;;治理视角下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机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英;;我国企业公共责任机制的构建[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瑞麟;;健全公共责任制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自新;董晓霞;;浅谈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责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S
本文编号:448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44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