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16:12

  本文关键词: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加坡威权政治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体制吸纳特征,因此,体制吸纳可以为新加坡威权体制的建立与维持提供某种解释。通过构建“体制吸纳—不同派别力量变化一体制转型或维持”的分析框架对新加坡威权政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梳理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历史时,综合运用了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等方法。体制吸纳能够改变各政治派别的力量对比,从而对政治体制的转型或维持产生影响,它分为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在威权政治的形成阶段,当时新加坡民主体制的正向吸纳能力较强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较弱。国会虽然能够吸纳反对党参与竞选,但却不能阻止其退出,这使得各主要政党最终都退出了民主体制——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违反民主原则对反对力量进行打压,迫使反对党退出国会。人民行动党在国会中一党独大,反对党难以对其形成制约,民主体制名存实亡。随着民主体制的崩溃,人民行动党建立起威权体制,实现了新加坡从民主向威权的转型。在威权政治的发展阶段,新加坡保留了形式上的议会民主制,此时威权体制的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都较强。国会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反对党议员,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精英;同时,通过对退出体制的行为进行惩罚和严格的晋升制度,大大提高了退出体制的成本,从而阻止体制内的精英力量流向体制外。这些都让人民行动党在与反对党的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的优势,促进了威权体制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新加坡 威权政治 体制吸纳 人民行动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3.9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2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10-14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4-20
  • 三、研究方法20-22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22-28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22-24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新加坡威权政治24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体制吸纳24-27
  • 第四节 体制吸纳对新加坡威权政治的解释力27-28
  • 第二章 新加坡威权政治概述28-38
  • 第一节 新加坡威权政治形成的原因28-30
  • 第二节 新加坡威权政治的主要特征30-32
  • 第三节 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历史阶段划分32-38
  • 第三章 体制吸纳与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形成38-43
  • 第一节 民主体制下各方力量的消长38-41
  • 第二节 体制吸纳与威权政治的形成41-43
  • 第四章 体制吸纳与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43-52
  • 第一节 威权体制内的支持力量43-46
  • 第二节 对体制外力量的控制与吸纳46-50
  • 第三节 体制吸纳与威权政治的发展50-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60
  • 后记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一雄;传统文化的张力与泰国威权政治的前景[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2期

2 李启咏;"仇和模式"和威权政治[J];政府法制;2004年13期

3 袁灿兴;;略论东南亚的威权政治与市场经济[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许开轶;;析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政治”[J];当代世界;2008年12期

5 廖沛伶;;泰国宪政:从威权政治到泰式民主[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6 赵海英;;威权政治建构中的族际整合——以东南亚国家为例[J];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7 刘衍玲;;浅析东南亚国家“威权政治”中的民主化因素——以新加坡“威权政治”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8 许开轶;;东亚威权政治转型的动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6期

9 任一雄;泰国威权政治的前景:进入了“转型期”还是“威权为体,民主为用”的延续?[J];国际论坛;2002年02期

10 许开轶;;东亚威权政治形成的原因与背景分析[J];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轶荣;东南亚威权政治时期政府与议会关系浅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智勇;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晓霞;叙利亚威权政治及其转型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郭健坤;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玉冰;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与转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素芳;东南亚威权政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文明;威权政治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柴德让;新加坡威权政治与渐进民主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贻洲;论当代中国威权政治的基础[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田琴;论新加坡的威权政治[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体制吸纳视角下的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455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3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