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进程中哈萨克斯坦政治认同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
本文关键词:转型进程中哈萨克斯坦政治认同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裹挟在独立浪潮中的哈萨克斯坦被迫建国。创建主权国家与重构政治体制,新旧交替的剧烈变迁挑战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而民族国家建构和政治发展所要面临的政治认同问题首当其冲。解析哈萨克斯坦建构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应对政治认同问题的举措与路径,总结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变革中将历史自觉与制度理性相结合的成功之道,对于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的中亚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顺利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本文侧重于国家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哈萨克斯坦为应对和缓解国内政治认同问题而进行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研究。第一部分详述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的表现: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危及民众对政治体制的认同;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危及民众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执政党执政效能不足危及民众对政党合法性的认同;公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危及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继而指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价值冲突、利益分化与失衡、玉兹传统与社会结构以及多元文化冲突等是造成政治认同问题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阐述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内在的政治逻辑,揭示政治认同问题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第三部分从树立核心思想、巩固经济发展、发展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和拓宽媒体渠道等方面总结哈萨克斯坦缓解政治认同问题、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路径及显著成效,但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伊斯兰政治化倾向和西方输出“颜色革命”的现实挑战。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国家转型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 政治认同问题 意识形态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36.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Аннотация4-8
- 1 引言8-22
- 1.1 研究的缘起8-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10
- 1.2.2 现实意义10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8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0-14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4-18
- 1.4 核心概念阐释18-20
- 1.4.1 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18-19
- 1.4.2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19-20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20
- 1.5.1 创新点20
- 1.5.2 难点20
- 1.6 研究方法及措施20-22
- 2 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22-30
- 2.1 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的表现22-25
- 2.1.1 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危及政治体制认同22-23
- 2.1.2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危及政府权威认同23-24
- 2.1.3 执政党执政效能不足危及政党合法性认同24
- 2.1.4 公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危及意识形态认同24-25
- 2.2 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的原因分析25-30
- 2.2.1“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的价值冲突25-26
- 2.2.2 利益分化与失衡导致政治认同低度26-27
- 2.2.3 玉兹传统与社会解构消解政治认同27-28
- 2.2.4 多元文化冲突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28-30
- 3 哈萨克斯坦转型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30-35
- 3.1 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建构内在的政治逻辑30-32
- 3.2 政治认同问题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32-35
- 3.2.1 对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形成挑战32-33
- 3.2.2 对意识形态倡导的中心思想形成挑战33-34
- 3.2.3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逐渐淡化34-35
- 4 从政治认同角度看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35-44
- 4.1 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选择35-40
- 4.1.1 优化顶层设计,突出“独立哈萨克斯坦高于一切”的核心思想36-37
- 4.1.2 促进经济改革,巩固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37-38
- 4.1.3 巩固民族和睦,,发展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38-39
- 4.1.4 拓宽传媒渠道,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互动39-40
- 4.2 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效果评析40-44
- 4.2.1 有效缓解政治转型期国内政治认同问题40
- 4.2.2 提升哈萨克斯坦政治文化的现代性40-41
- 4.2.3 加快推进哈萨克斯坦的转型进程41-42
- 4.2.4 哈萨克斯坦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挑战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 后记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2 杨金刚;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与转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张江华;;政治认同与党的长期执政[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陈道银;;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天府新论;2006年05期
5 孔德永;;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6期
6 丁忠甫;;论基层的政治认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薛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现代政治认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治意义[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袁文伟;;扩大公民权利 强化政治认同[A];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程与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党史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白乐;学者建议 欧洲公民学习欧盟语言促进政治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齐卫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重构”[N];学习时报;2012年
4 黄铸;中华民族应该坚持何种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对峙与价值滑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欣宏 刘佳祥 田长春;信息化条件下心理动员面临新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记者 姚学文;创新活动载体 力戒形式主义[N];湖南日报;2009年
10 扬州市江都区法院院长 袁江华;核心价值观促进法院科学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高雅;政治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胡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村干部政治认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9 李海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的政治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10 雷于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转型进程中哈萨克斯坦政治认同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46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