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的证伪:土耳其和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政治文化转型
本文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的证伪:土耳其和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政治文化转型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化 理论 证伪 土耳其 中国 经验 政治 文化 转型
【摘要】:在现代化理论看来,现代化将会改变社会价值,而现代社会政治文化也变得更加民主。本文以中国和土耳其的现代化经历作为案例来讨论现代化理论命题的真伪。通过文献综述和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的数据,本论文探讨了中国和土耳其的革命和改革是否改变了传统价值以及传统价值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较难以界定和说明的概念。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是西方化的;在中国,则是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试验。论文第一章所讨论的是关于现代化和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模仿或加以调整形成运作更好的系统和制度实际上并不能创造出让那些系统和制度所要求出现的价值和意识。如果将个体化、合理化和差异化界定为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承认土耳其和中国的革命均尚未达到这样一个社会变化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粗糙而草率地植入与其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最终并不会导致价值的变化。 第二章对现代化未能成功地改变中国和土耳其的民族主义和自我认同的原因作出分析。两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称自己为宇宙帝国的奥斯曼帝国和一个名叫自己天下的中国,土耳和其中国有着相同的要求现代化:求生存以及反对和羞辱西方的帝国主义,而由这种羞辱所构成的国家认同是这两个国家现代社会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讨论权威概念。权威主义政治制度能长时间存在不是只靠独裁领袖,更多的是靠独裁社会。现代化的革命本应该断绝过去的传统,土耳其和中国都希望建立全新的政权,创建自己的遗产。在中国,革命者采用共产主义方式取代独裁价值,在土耳其,则采用民主意识取代独裁价值。可是,新成立的现代制度承继以前的理念,因而也遭受同样的问题。 第四章讨论有关价值移植的失败,并考察旧的价值的线性延续。本文认为,中国和土耳其的现代化并没有最终导致政治价值的变化,尽管都尝试进行价值的移植。现代人遵守规则不是因为它们是社会准则,而是因为他们个人坚信规则的理性。社会工程过多或不足都导致价值移植失败。土耳其和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满足改变政治文化的需求。 事实上,政治文化的变化唯有在“政治软件需求”产生时方才能发生。这些政治软件需求包括:1.集中与分散的组合;2.边界的维护和控制;3.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集成;4.合法性和5.灵活性。研究表明,中国和土耳其的现代化所重视的是“集中”,而边界的维护则就相对薄弱。新的国家体系经常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没有很好地协调,硬实力过剩,而软实力却不足。此外,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和土耳其都集中目标摧毁旧帝国的残余,可是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旧的价值观和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势必会切断过去强烈的传统从而使得这些建立一个新的国度的措施变得太过生硬,同时也使得新的政体过于僵化。总的来说,土耳其和中国现代化的五个政治软件要求其实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最终导致现代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737.4;D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Preface9-16
- Introduction16-18
- CHAPTER 1:Same Patb to Modernization(s)?18-28
- 1.1 First Shock:How will the Sick Men Heal?18-20
- 1.2 "Recovery" as Self Strengthening,and Value Conflict20-23
- 1.3 Elitist Authoritarianism Revisited,Value Transplantation Fails23-27
- 1.4 Conclusion27-28
- CHAPTER 2:'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evres Syndrome as a Feature of Social Habitus28-38
- 2.1 National Identity as the Means for Self Strengthening28-36
- 2.2 Denial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dea of Impenetrable "Uniqueness" as a Part of Socia Habitus36-37
- 2.3 Conclusion37-38
- CHAPTER 3:Perception of Authority38-47
- 3.1 The Need for Centralization of Power38-40
- 3.2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Leadership Survives40-45
- 3.3 Personality Cult45-46
- 3.4 Conclusion46-47
- CHAPTER 4:Value Transformation or Value Replacement?47-56
- 4.1 How Value Transplantation Fails47-48
- 4.2 The legacy persists48-55
- 4.3 Conclusion55-56
- General Conclusion56-58
- References58-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猛;;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J];法商研究;2014年05期
2 钟扬;;从比较政治学的逻辑看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1年00期
3 肖唐镖;余泓波;;农民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五省(市)60村的跟踪研究(1999-2011)[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沈奕斐;;深度访谈的混合模型:个案金字塔阵[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5 温丙存;;民族习惯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社区自治制度——以贵州省支嘎布依族苗族彝族乡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6 黄晓星;;国家基层策略行为与社区过程 基于南苑业主自治的社区故事[J];社会;2013年04期
7 钟涨宝;狄金华;;中国的农村社区研究传统:意义、困境与突破[J];社会学评论;2013年02期
8 郭伟和;;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村社会上访研究[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9 沈毅;;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J];社会学研究;2013年04期
10 池上新;;市场化、政治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J];社会;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丙存;;农民法律实践的逻辑——以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伟;经济转型中的政企耦合[D];浙江大学;2013年
2 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河南大学;2013年
3 吕纳;公共服务购买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4 刘红旭;救灾中的国家、农民和社会及其互动关系[D];厦门大学;2014年
5 赵俊婷;公平名义下的求索: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过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涛;有效政府、科层权力调适与地方治理[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渊;当代美籍华人参政情况分析及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2年
2 郑瑾;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D];中原工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532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3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