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和平的症结: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本文关键词:中东和平的症结: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巴勒斯坦难民 巴以和谈 最终地位谈判 返乡权 难民赔偿 难民的重新安置
【摘要】: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使其成为阻滞巴以和解、中东和平的症结。虽然中东和平进程于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重新启动,1993年巴以双方签订的《奥斯陆协议》也为彼此间的和谈提供了远景规划,,然而,双方没有在谈判的一开始就原则性问题(耶路撒冷、边界和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达成框架性的共识,而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最终解决与这些原则性问题的解决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密切。大多数棘手的问题都要双方在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这谈何容易。另外,巴以和谈的轨迹告诉我们,巴以之间的谈判是在实力失衡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美国中东政策支持纵容下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民没有实力收复失地,恢复民族权利。以色列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实际上掌握着谈判的进程和进度,每当以色列采取相对缓和的立场,谈判就出现进展;反之,则陷入僵局,甚至出现倒退。因此,要解开中东和平的症结——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巴以双方以及相关的阿拉伯国家必须在原则性问题上彼此进行让步和妥协,作为中东和平主导者美国的中东政策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否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只会越拖越久,无益于巴以和解,无益于中东稳定,无益于世界和平。
【关键词】:巴勒斯坦难民 巴以和谈 最终地位谈判 返乡权 难民赔偿 难民的重新安置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815
【目录】:
- 绪论5-7
- 第一章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7-14
- 第一节 何谓巴勒斯坦难民7-8
- 第二节 巴勒斯坦难民的历史由来8-10
- 第三节 巴勒斯坦难民的分布情况与现状概览10-14
- 第二章 悬而未决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14-23
- 第一节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复杂的成因14-15
- 第二节 阿以各方解决巴难民问题的早期努力15-20
- 第三节 国际社会中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20-23
- 第三章 马德里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难民问题23-29
- 第一节 马德里框架中的多边谈判机制与难民工作组23-26
- 第二节 巴以《原则宣言》、《过渡协议》和约以《和平条约》26-29
- 第四章 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的难民问题29-35
- 第一节 最终地位谈判和巴勒斯坦难民问题29-30
- 第二节 最终地位谈判的酝酿和启动:《怀伊协议》与《沙姆沙伊赫备忘录》30-31
- 第三节 2000年戴维营三方首脑会谈31-33
- 第四节 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前景不容乐观33-35
- 第五章 解决巴难民过程中的关键点35-45
- 第一节 巴勒斯坦难民的“返乡权”36-40
- 第二节 给予巴难民的赔偿40-43
- 第三节 巴难民的重新安置43-45
- 第六章 关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前瞻45-50
- 第一节 巴以双方态度的最终转变45-46
- 第二节 美国中东政策的定位和走向46-47
- 第三节 结语47-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2
- 附录 《奥斯陆协议》后巴以和谈进程大事记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华,马文华;俄国难民窜扰新疆始末[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卢建平;赖昌星还能在加拿大赖多久?[J];检察风云;2004年06期
3 何云;“黄金纽带”是怎样重光的─—抗战胜利50周年前夕访赵朴初先生[J];法音;1995年08期
4 李蓓蓓,陈肖英;香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宋燕波;;未来五年全球将涌现5000万环境难民[J];绿色中国;2005年21期
6 吴增田;卢旺达:劫后逢生[J];西亚非洲;1998年03期
7 房建昌;二战期间德籍犹太难民在上海[J];德国研究;1998年03期
8 曹骏;小资料[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彭朝智;;老挝难民大遣返[J];时代风采;1994年10期
10 宋钻友;抗战时期上海会馆、同乡组织的难民工作初探[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中国广东省汕头大学法学院[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连红;;角色、行为与民族主义:南京伪自治委员会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关系初探[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健;潘光;;上海犹太人与抗日战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服膺;;怀念许铁烈士[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孙文涛;;我入党前后及在华中抗战的生活片段[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6 高红霞;;从《申报》看同乡组织在淞沪抗战中的难民救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管尔东;;抗战初期金女大师生的抗敌活动[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8 朱浒;;“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9 翁履康;;赵朴初同志关爱慈联电训班[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五)[C];2005年
10 翁履康;;抗战中赵朴初与难童[A];铁流 16——迎国庆 忆峥嵘岁月[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刘海燕;发展中国家接收难民多于发达国家[N];人民日报;2002年
2 记者 许钺乃;阿难民救援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张慎思;难民的法律地位及保护[N];法制日报;2003年
4 记者 张兰华 李骥志;伊难民目前仍未出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蔡小玉;欧洲非法移民走投无路[N];法制日报;2003年
6 记者 刘洪 孙浩;“难民之城”白沙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赵大卉;走进阿富汗难民学校[N];光明日报;2002年
8 于东辉;回家[N];中国经营报;2006年
9 记者喻菲、温新年;联合国向阿难民分发物资[N];人民日报;2002年
10 记者杨志望;国际社会承诺向伊捐款十二亿美元[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卫青;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西北大学;2002年
2 蔡益怀;香江浪子悲歌[D];暨南大学;2004年
3 王印焕;1911-1937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4 潘光;犹太人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年)[D];复旦大学;2008年
7 丁春梅;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立新;现代美国犹太政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毅;中东和平的症结:巴勒斯坦难民问题[D];外交学院;2002年
2 陈艳;论大规模涌入中难民的国际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李超;二十世纪下半叶东非难民成因的多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玉玮;论难民不推回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安置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潘燕红;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难民善后救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曹金国;江浙战争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建国;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D];河南大学;2004年
9 金丽花;女性与儿童难民形象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孙庆国;1897-1931年东北移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7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4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