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科学技术 民族文化 主体性 文化建设
【摘要】: 所谓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是指特定的民族共同体成员对由其文化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维护本民族文化地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的特殊文化情感。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环境,基本上不存在所谓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特别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才开始浮出水面。然而,由于受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那时所谓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垂直交流等特征。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今天,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在影响传统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诸因素中,民族文化的结构及其内部矛盾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根源、与特定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该民族国家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实力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特定民族文化的现实交往环境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民族文化的交流环境以及与特定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该民族国家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等从而进一步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维护我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珍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基础;二)加强文化交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三)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四)正视文化差距,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文化建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领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 科学技术 民族文化 主体性 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5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1
- 一、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的产生和现状11-16
- 二、影响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主要因素16-25
- (一) 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根源16-20
- (二) 民族文化的现实交往环境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20-23
- (三) 以经济为核心的该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民族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23-25
- 三、现代科学技术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25-34
- (一)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25-29
- (二) 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外部交往环境29-32
- (三)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32-34
- 四、全球化和现代科技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34-40
- (一) 珍视文化传统,增强文化基础35-37
- (二) 加强文化交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37-38
- (三) 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38-39
- (四) 正视文化差距,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主要参考书目43-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石岗;谷晓飞;;当代西方学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J];学理论;2011年22期
2 胡丽;;科技风险的现代性反思[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3 包心鉴;;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4 尼玛;;浅论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5 石爻;;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6 王茜;;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马荣春;徐晓霞;;境遇、贯彻及其与刑法人本主义的关系——刑法自然科学主义的推进[J];河北法学;2011年07期
8 肖园;;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法律规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9 乔文娟;;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述评[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10 任海丽;;《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_";;我们时代的审美选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及其审美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Michael Alexander McRobbie;;合作与联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国际合作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云峰;王翼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取向与定位[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臧乃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修春亮;;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城市的边缘化问题[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臧乃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张定贵;;全球化背景下贵州民族文化的际遇与出路[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诚;寿杨宾;;全球化背景下儒学的走向[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沈晓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N];联合时报;2007年
2 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抉择[N];吉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宁;古法造纸: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新生[N];贵州日报;2011年
4 记者 斯琴塔娜;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召开[N];通辽日报;2005年
5 蓝莹 本报记者 魏豪成;企业即人——一个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选择[N];南充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述锋;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N];陇东报;2005年
7 代恒猛;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福利国家”理念[N];学习时报;2003年
8 新疆巴州师范学校 雍梅;论历史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N];学知报;2010年
9 ;科学技术让“公树”开花结果[N];凉山日报(汉);2005年
10 卫琦;科学技术呼唤“伦理介入”(二)[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D];山东大学;2005年
3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D];暨南大学;2007年
5 许太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邝艳湘;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相互依赖与世界和平[D];外交学院;2008年
7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万瑜;全球化、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政府行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崔庆植;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国民族政策及朝鲜族历史、现状与未来[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秀雄;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卫卫;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维华;全球化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美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侯杨;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权益保障问题探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阳;全球化下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持续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陈茜;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张秋良;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义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66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6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