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技术移民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美加技术移民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和加拿大是当今世界成功吸引技术移民的典型国家,两国之所以制定技术移民制度是为了应对由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信息革命而带来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为了遏制人才不断外流至发达国家,怎样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人才引进制度的完善和建立,吸引有用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对现阶段我国的引智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两国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美国和加拿大技术移民制度之间的区别,对比研究两国在制度体系设计、制度模式选择和制度实施方面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的启示和建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四点研究结论:(1)相对宽松与相对限制的技术移民引进原则是两国基于国情发展的必然选择;(2)技术移民驱动力不同导致两国需求导向与供给导向的技术移民模式;(3)针对性与动态性共存的技术移民制度调整是两国技术移民制度与时俱进、优化升级的统一表现;(4)技术移民的重要性促使两国构建法律法规全面、法治性强的制度保障体系。结合我国引进外国人才的现状和美加两国技术移民政策实施的成功之处,对我国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以下启示:(1)总结我国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挑战(外国人才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市场作用未充分发挥、政府在外国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合力不够)(2)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人才制度设计构想;(3)促进外国人才引进满足国内需求;(4)形成引进外国人才的政府协同机制。
【关键词】:美国 加拿大 技术移民制度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52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5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1 美国技术移民制度研究现状8-10
- 1.2.2 加拿大技术移民制度研究现状10
- 1.2.3 技术移民制度比较研究现状10-11
- 1.2.4 中国技术移民制度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13
- 1.3.1 研究思路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4 创新点与难点13-15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3-14
- 1.4.2 难点14-15
- 2. 技术移民与技术移民制度概述15-20
- 2.1 技术移民概念界定与技术移民制度的历史含义15-17
- 2.1.1 技术移民概念界定15-16
- 2.1.2 技术移民制度的历史含义16-17
- 2.2 技术移民制度概述17-20
- 2.2.1 职业清单制度17
- 2.2.2 积分评估制度17-18
- 2.2.3 劳动力市场测试制度18
- 2.2.4 雇主担保制度18
- 2.2.5 身份转换制度18-19
- 2.2.6 数量调控制度19-20
- 3. 美加技术移民制度比较分析20-42
- 3.1 美国技术移民制度概述20-21
- 3.2 加拿大技术移民制度概述21-23
- 3.3 美加技术移民制度体系设计比较23-24
- 3.4 美加技术移民制度法律框架比较24-30
- 3.4.1 美国法律框架概述24-25
- 3.4.2 加拿大法律框架概述25
- 3.4.3 美加技术移民法律框架比较研究25-30
- 3.5 核心技术移民制度比较30-32
- 3.5.1 美国的雇主担保制30-31
- 3.5.2 加拿大的积分评估制31-32
- 3.6 辅助技术移民制度比较32-40
- 3.6.1 劳动力市场测试制度比较33-35
- 3.6.2 职业清单制度比较35-36
- 3.6.3 身份转换制度比较36-37
- 3.6.4 数量调控制度比较37-40
- 3.7 美加技术移民制度模式比较40-42
- 3.7.1 按宽严程度比较40-41
- 3.7.2 按选拔模式比较41-42
- 4. 技术移民制度的发展趋势42-44
- 4.1 技术移民选拔模式和标准不断改进42
- 4.2 重视临时居留到永久居留的转换渠道42
- 4.3 更加注重留住优秀留学生42-43
- 4.4 强调突出高层次技术移民的引进制度43
- 4.5 重视地方层面的技术移民需求43
- 4.6 注意提高技术移民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43-44
- 5. 研究结论及对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44-55
- 5.1 制度比较研究结论44-46
- 5.1.1 相对宽松与相对限制的技术移民引进原则44
- 5.1.2 需求导向与供给导向的技术移民驱动力44-45
- 5.1.3 针对性与动态性共存的技术移民制度调整45-46
- 5.1.4 法律法规全面、法治性强的技术移民法律保障46
- 5.2 制度实践经验与特点46-48
- 5.2.1 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制度体系47
- 5.2.2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导向作用47
- 5.2.3 政府各部门共同助力制度践行47-48
- 5.3 对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48-55
- 5.3.1 中国外国人才引进制度问题及现状48-50
- 5.3.2 完善中国引进外国人才制度的战略思考50-55
- 参考文献55-59
- 个人简介59-60
- 导师简介60-61
- 获得成果目录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勃;张炯;;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2 万斌;刘彦朝;;政治文明视域中妥协和宽容的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2年11期
3 李健和;;论比较警察学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4 冯绍雷;原苏东、南欧、拉美与东亚国家转型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8期
5 成芳;吴雁平;;中外档案法比较研究的任务、方法与思路[J];兰台世界;2009年18期
6 阳大胜;刘范一;;广州与深圳农民工政策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9年10期
7 李路曲;;从对单一国家研究到多国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9年06期
8 基国林;;中日大学生就业状况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05期
9 孙志建;;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03期
10 杨坤;;中外边防指挥比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J];学理论;2012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菲;中日媒体关于钓鱼岛争端报道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梅;中澳高中数学教科书三角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颢轩;川上弘美与残雪作品中荒诞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吴建星;冀东秧歌与中国北方其它秧歌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林巧琳;韩国巫俗和中国北方萨满教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菲卉;城乡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阳阳;国共两党民俗变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建辉;中英数学教材有理数运算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璐;三种版本教科书中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知识内容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莉丽娅(Kamalieva Liliia);中俄青年幸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99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69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