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国、跨国和全球视角——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文献述评
本文关键词:居住国、跨国和全球视角——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文献述评
【摘要】:本文从居住国、跨国和全球视角对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的部分相关文献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归纳,并分析这三种研究视角的问题与不足,试图探索当代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理论范式,并指出其实证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美国华人 身份认同 跨国视角 全球视角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特别委托项目“二战后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研究”(GD14TW01-1)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青年课题“当代美国华裔大学生的族群文化社团研究”(15CZQKZ11)
【分类号】:D523.8
【正文快照】: 关于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研究,近年来国内学启示。界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李其荣、一美国华人身份认同研究的三种视潮龙起、吴前进等教授的著作和论文1。然而,由于美国华人学者长期生活在美国,其所占的“天角:居住国、跨国与全球视角时地利人和”优势和自身的经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潮龙起;;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园;;从侨批看跨国华人的教育与社会传承(1911—1949)[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2 丰云;;跨国主义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J];东岳论丛;2010年11期
3 姚俊英;;越界:广州H华侨农场越南归侨跨国流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姚俊英;;越南归侨早期跨国再流动的人类学研究——以广州市近邻H华侨农场YH越南归侨社区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学保;;跨国移民族群参与祖(籍)国政治的影响及其政策引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陈丽园;;近代跨国华人社会建构的事例分析——1929—1930年新加坡保留民信局与减轻民信邮费全侨大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03期
7 丁月牙;;论跨国主义及其理论贡献[J];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8 陈丽园;;社会变迁与跨国华人家庭的建立——以陈遗恩家庭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刘燕玲;吴金平;;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华人专业技术新移民的跨国认同调查与研究——移民跨国认同的个案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01期
10 王赫;;中国近代跨国移民对侨乡的经济影响——以台山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2 杨华;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苗;跨国流动群体的整体性适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卢帆;一家两国:跨国主义语境中的移民家庭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丽;以华商网络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企业的发展与转变[D];暨南大学;2012年
4 李钊;跨国主义视角下的广西东盟留学生[D];暨南大学;2012年
5 张芸;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的地理学分析:基于福建省明溪县沙溪村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万炳志;跨国主义视角下的“华创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志锋;21世纪中国海外移民的国际政治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卢可心;非洲侨民在母国安全与发展进程中的角色研究[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4年
9 王趸兴;东南亚归侨跨国网络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赤阳;刘宏;;当网络遇到国家[J];读书;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城;“9·11”废墟上的“华人英雄”[J];检察风云;2003年18期
2 张洪云;;在美国创造的华人历史与文化——“美国华人与中国:历史联结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简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3 ;美国华人宗教特点[J];中国宗教;2009年10期
4 张巧琳;;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5 杨碧芳;刘汉标;;80年代的美国华人妇女[J];民族译丛;1988年01期
6 邓若熙;;美国华人难寻家园[J];侨园;2008年03期
7 吕贤;;美国华人爱看中文书[J];商业故事;2010年01期
8 张戎;“融入主流社会”进程中的美国华人文化[J];八桂侨刊;2000年01期
9 陈欣;《金山之旅——一个美国华人家族的百年史诗》[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10 韩文莲;试论美国华人“叶落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转变[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庄国土;;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心;美国华人创业者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媒体人士 赵海建;改变处境,美国华人须争取权利[N];广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美国华人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现两极分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5 王丕屹;美国华人呈两极发展[N];团结报;2012年
6 王丕屹;美国华人频遭暴力警示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陈楚荣;美国华人博士团与珠海签署加强交流合作备忘录[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国移民改革受华人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琨;林书成会见美国华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林建新一行[N];绵阳日报;2013年
10 ;危机激励奋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5 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允;美国华人参政制约因素分析(1965-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李秀红;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智馨;华人、韩裔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及对中美、韩美关系之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5 邢洁;当代美国华人职业模式及其同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杨艳;美国华人参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莹;二战后美国华人跨国家庭的发展和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明杰;1990-2000年美国华人参政状况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9 张学军;融合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瑞玲;试析战后美国华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2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77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