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中国政治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与中国政治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发展 政治理性化 民主化 比较 新加坡 中国
【摘要】:新加坡与中国都是后发展国家,两者在文化传统、体制形式、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都是当代较为成功的发展案例。与新加坡进行直接比较,有利于阐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向度以及治理方式变革的速度和深度,当然也有利于阐明发展中的问题。从政治发展进程来看,两国都是先进行政治理性化建设,然后是理性化与民主化并进。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在坚持其理性化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从强国家向体制内的多元民主发展,中国几乎与新加坡在同一时期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不过中国更加注重政治稳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政治理性化建设为主,当然中国的政治理性化建设正在为民主化即中国特色的协商式民主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理性化 民主化 比较 新加坡 中国
【分类号】:D733.9;D621
【正文快照】: 一、不同学术理路的方法论意义(_)以中国政治发展为中心的比较研究:相异比较与相似比较的功效关于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及其改革方式的比较研究大致有两条学术理路,一条是把中国的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些国家激进式的政治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另一条是与一些国家的渐进式的政治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云静;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J];东南亚研究;1998年03期
2 李路曲;;新加坡2011年大选与政治发展模式[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4期
3 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05期
4 杨帆;;中国利益集团分析[J];探索;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江;“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的政治资源优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晓宇;;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探析[J];蚌埠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冯婕;祝杨军;张巍;;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团体参政[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祝杨军;;“行政软骨病”的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卢春月;;前苏联加速开发西伯利亚的历史背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6 马晓霞;;我国利益集团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郭道久;;团体利益博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8 杨海龙;;透视邓小平发展理论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超越——以韦伯的理性发展为视角[J];长白学刊;2006年04期
9 赵继伦;何蕊蕊;;论当代中国群际交换平衡运作机制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赵向文;;利益集团可能引发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江;;体制壁垒和法治本土化的制度演进[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6 陈戈寒;;论中国利益集团博弈中的政府角色定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任勇;都淦;;基于和谐社会愿景中的国家自主性:以政府转型为中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任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府转型:基于国家自主性的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的点滴思考[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熊乐兰;詹真荣;;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尹海燕;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鲁法芹;《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11年
9 白红义;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研究(1995-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杰;我国利益集团对立法的影响及其规制[D];江南大学;2010年
2 翟正国;转型时期中国国家自主性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陆欣瑜;政府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华大学;2011年
4 富荣;利益集团对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旭;体制洞背景下的信访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红霞;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7 张海柱;政策变迁研究中的倡导联盟框架及其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田芳;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与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王萍;以公民意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陈浩;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区再开发中的非均衡博弈与治理[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以及“平衡”的意义之探讨[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2 李路曲;东亚政治转型的路径分析[J];当代亚太;2002年01期
3 查特吉;关注底层[J];读书;2001年08期
4 潘广辉;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J];俄罗斯研究;2003年02期
5 陈兼;未经“改造”的“转型”——西方学术界关于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研究[J];俄罗斯研究;2004年02期
6 吕少华;;政府规制改革的核心:消除利益集团干扰、建立博弈框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程浩;;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唐贤兴;无执政党的政治:后苏联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姜付秀;余晖;;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0期
10 王新华;“集聚效应”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福国;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董亚炜;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海;;政治理性与司法理性的冲突与共存[J];中国检察官;2009年11期
2 吕嘉;政治理性与政治学[J];学习与探索;2003年03期
3 陈晨;周泽磊;;从经济理性到政治理性——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变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3期
4 李玉香,赵洪生;社会稳定与思想文化调适[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许章润;;置身邦国,如何安顿我们的身心——从德国历史学家迈内克的“欢欣雀跃”论及邦国情思、政治理性、公民理性与国家理性[J];文化纵横;2013年02期
6 吴勇锋;邵东珂;陈振明;;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政策分析的方法论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施雪华,张荆红;各国政府权力理性化进程及其启示[J];探索;2005年02期
8 辰目;;从革命理性到文化理性[J];传媒;2012年01期
9 许章润;;置身邦国,如何安顿我们的身心——从德国历史学家迈内克的“欢欣雀跃”论及邦国情思、政治理性、公民理性与国家理性[J];政法论坛;2013年01期
10 李静;;中法智慧与政治理性:邓小平、戴高乐思维方式之比较[J];理论界;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蛟;;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对于民族主义类型学的反思和批评[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婕;网络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政治理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2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80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