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7 03:41
本文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 政治权威 政治参与 比较分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是中苏两国主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时代,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中苏两国改革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两国不同的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不同的改革取向、改革策略和改革方式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同时也构筑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现代化模式。 文章分为五部分,依据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比较分析中苏两党两国80年代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探讨政治现代化理论与政治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了政治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对众多学者关于政治现代化内涵的分析论述进行了梳理,引出了本文关于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比较分析的基本视角: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参与扩大化和现代性政治文化的建构,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比较分析了中苏两国政治权威合理化进程,从政治权威的三大支撑要素(意识形态训导、政治制度和规范运作、政治绩效发挥)出发,比较分析中苏两国80年代初期政治权威的基础及80年代两国政治权威合理化进程。 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中苏两国政治结构分化进程。从两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模式出发,探讨80年代初期两国政治结构的特点和政府职能状况,进而分析两国政治结构分化的不同动力和路径选择。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中苏两国政治参与扩大化进程。从中苏两国社会利益主体结构变化的不同动力和基础出发,探析80年代两国政治参与扩大化进程的不同取向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国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互动关系。 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中苏两国现代性政治文化的建构过程。探讨了中苏两国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整合过程,分析了80年代两国现代性政治文化建构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 政治权威 政治参与 比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5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9
- 一、政治现代化理论与政治现代化的内涵9-12
- (一) 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背景探讨与选择9-11
- (二) 政治现代化的内涵及基本的研究视角11-12
- 二、中苏政治权威合理化进程的比较分析12-30
- (一) 20 世纪80 年代初中苏政治权威的基础:合法性与挑战并存13-21
- (二) 中苏政治权威合理化进程的比较分析21-30
- 三、中苏政治结构分化进程的比较分析30-38
- (一) 80 年代初中苏两国政治结构及政府职能状况30-31
- (二) 中苏政治结构分化的不同动力及路径选择31-38
- 四、中苏政治参与扩大化进程的比较分析38-44
- (一) 20 世纪80 年代中苏两国社会主体结构的变动及利益诉求多样化.39-40
- (二) 政治参与扩大化进程的不同取向及途径选择40-42
- (三) 中苏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互动的比较分析42-44
- 五、中苏现代性政治文化建构过程的比较分析44-47
- (一) 中苏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整合44-46
- (二) 20 世纪80 年代中苏政治文化的建构:民族性与普适性的张力46-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中国与苏俄之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2期
2 王秋文;雷日科夫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看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3 李华;安德罗波夫执政与苏联社会变迁[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3期
4 范晓军;中苏改革异同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02期
5 刘昀献;对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秦晖;社会公正与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J];科技导报;1999年01期
7 任慧颖;社区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J];理论学刊;2005年10期
8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J];社会;1989年07期
9 罗睿;略论苏联共产党的干部政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10 秦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保障[J];探索与争鸣;2002年07期
,本文编号:807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80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