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比较

发布时间:2017-09-27 20:20

  本文关键词: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法德和解 中日关系 比较研究 睦邻友好


【摘要】: 自古至今,中日关系就是东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仅就近代以来而言,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对于两国和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中日之间虽已实现睦邻友好,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方面还需要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借鉴有益的外部经验来改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与中日关系十分相似的法德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法德实现和解的成功经验,以此为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文章按照回顾历史、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建议这一思路展开。以史实为依据,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文化人类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力图破析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原因。 首先,对从古至今的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民族起源、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法德两国自建国伊始至二战结束前,一直兵戎相向,战争不断;但在二战之后,却成功实现了和解。中日两国在古代是友好邻邦,但在近代,也如法德一样,相互之间征战不断;二战结束后,两国依然矛盾重重,未能像法德那样实现真正的和解。 其次,对法德和解与中日矛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剖析法德成功实现和解的各种因素时,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外部原因主要指促使法德实现和解的国际大环境,即美苏争霸和欧洲的衰落;内部原因主要指两国实现和解的国内因素,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及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在分析中日关系矛盾重重的根源时,通过与法德关系的比较,总结出了表层与深层两个层次的原因。前者包括战后日本在悔罪问题上态度不诚恳,其国内的右翼势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开脱战争罪行,以及日本正努力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等;后者包括中日两国在先天自然条件和民族特性上的差异,以及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的影响等。 最后,总结了法德修好的基本经验及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法德修好的基本经验主要有:1、彼此都清醒地认识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战争是不可取的手段。2、采取坦诚面对、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问题。3、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全方位的合作。4、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和解与合作。借鉴法德经验,中日两国需在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1、端正态度,妥善解决历史问题。2、广开交流渠道,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合作。3、继续强化经济往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外交活动。
【关键词】:法德和解 中日关系 比较研究 睦邻友好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5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法德和解与中日间的矛盾困境8-18
  • 1、法德关系的历史及其在二战后的转变8-12
  • (1) 二战前法德关系的历史进程8-11
  • (2) 二战后法德关系的历史性转变11-12
  • 2、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其在二战后的曲折发展与矛盾12-18
  • (1) 二战结束前中日关系的交往历史12-16
  • (2) 二战结束以来曲折发展的中日关系16-18
  • 二、法德和解与中日矛盾的原因剖析18-36
  • 1、法德成功实现和解的各种因素18-23
  • (1) 外部原因18-19
  • (2) 内部原因19-23
  • 2、中日关系矛盾重重的根源23-36
  • (1) 表层原因23-30
  • (2) 深层原因30-36
  • 三、改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36-42
  • 1、法德修好的基本经验37
  • 2、借鉴法德经验,中日两国的努力方向37-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解放战争史观”辨正[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4期

2 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美英同罪史观”辨正[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3 孙立祥;日德两国政要“二战史观”之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3期

4 张运城;二战后法德和解的主要因素[J];世界历史;1984年04期

5 梁瑞平,吴友法;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1963)[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张鹏;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进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931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931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