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7:19
本文关键词: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研究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第一人,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艾思奇在上海时期(1932-1937)曾重点关注过人生观,,但是艾思奇谈的人生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而是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决定人生观的主观与客观、自由意志及目的性等内容。向大众介绍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艾思奇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艾思奇的人生观,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他的哲学思想,有助于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本文以艾思奇早期所写的关于人生观的相关文献为文本依据,对文章中的人生观哲学观点进行总结和整理,并详细研究了他对非马克主义人生观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理解,并探讨出这些人生观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形成的背景。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一些具体情况,并对影响艾思奇早期人生观较大的科玄论战做了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分析了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主要从艾思奇早期的学习、生活和留学经历,以及他在上海时期的主要哲学活动等方面入手,详细阐明了他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是对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艾思奇早期撰写的与人生观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和解读,概括出艾思奇早期人生观的主要观点,并对其特点做出分析。 第四部分总结了艾思奇早期人生观的理论成果,并且探讨了艾思奇早期人生观的内容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对于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观的科学本质,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与人生观相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艾思奇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引言9-14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缘由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10-13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三、 研究内容13
- 四、 研究方法13
- 五、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13-14
- (一) 研究的重难点13
- (二) 可能的创新之处13-14
- 第二章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14-18
-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4-15
-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14
- (二) 马克思主义文本译著的丰富和初始研究14-15
- (三) 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5
- 二、 科学与玄学关于人生观的论战15-18
- (一) 科玄论战简介15-16
- (二) 科玄论战后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加入16-18
- 第三章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形成过程18-24
- 一、 在早期的革命活动和求学经历中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8-19
- (一) 艾思奇的家学渊源18-19
- (二) 中学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初步接受19
- 二、 留日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19-20
- (一) 第一次留日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19-20
- (二) 第二次留日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20
- 三、 上海时期的哲学活动20-22
- (一) 泉漳中学任教时期理论教学工作的初步实践21
- (二) 《申报》工作期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21-22
- 四、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正式形成22-24
- (一)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内涵22-23
- (二)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特点23-24
- 第四章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24-32
- 一、 科学地认识人生观的主观性本质24-25
- 二、 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辩证统一25-28
- 三、 坚持个人自由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28-29
- 四、 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29-32
- 第五章 艾思奇早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当代价值32-39
- 一、 对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相关问题的价值意义32-35
- (一) 对科学理解人生本质的价值意义32-33
- (二) 对科学理解人生理想的意义33-35
- 二、 科学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价值意义35-37
- (一) 科学理解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意义35-36
- (二) 对科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意义36-37
- 三、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意义37-39
- (一)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的价值意义37
- (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认识的价值意义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 作者简介44-45
- 导师评阅表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有庄;;战士学者艾思奇[J];百科知识;2007年11期
2 沙平;;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情”[J];党史博采(纪实);2007年07期
3 余玮;;王丹一忆谈艾思奇[J];党史文汇;2006年05期
4 张静如;;关于“中国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5 欧阳小松;;对艾思奇等人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若干解读——以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的相关文章为解读文本[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6期
6 谢俊;陆浴晓;;艾思奇《大众哲学》历史意义及学术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7 沙平;;艾思奇与毛泽东[J];广东党史;2006年01期
8 苏富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纪念艾思奇诞辰96周年[J];甘肃农业;2006年10期
9 刘化军;郭佩惠;;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9期
10 九生;;人民哲学家艾思奇[J];党史博采(纪实);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1017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1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