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幸福思想中人的社会性的展开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幸福思想中人的社会性的展开
【摘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追寻自身幸福的过程。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探寻真正的幸福以及追求幸福的途径。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关注人的本质,对人的社会性有着科学和深刻的理解,,它是当代中国人寻找幸福的重要思想宝库。 西方传统的幸福思想分为理性主义幸福思想、感性主义幸福思想和宗教幸福思想,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超越,摒弃了其片面性和直观性。马克思将实现人类幸福作为己任,这是他关切人类幸福的逻辑起点。他的幸福思想充满着人性关怀,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号召人们挣脱资本主义枷锁,摆脱异化劳动,摆脱阶级压迫,找寻现实的幸福。马克思提出了他所憧憬的人类幸福的应然样态: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幸福思想凸显人的社会性,将人作为幸福的主体、幸福的承载物,人的社会生活、人的生产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幸福实现的现实根基、路径以及目标指向。当代社会存在着对幸福的认识偏差,正确幸福观亟待树立,马克思幸福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做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平衡,指引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以每个人的幸福实现中国梦,以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幸福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马克思幸福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目标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幸福 人的本质 社会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6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2.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15-16
- 第一章 幸福的界说与西方传统幸福思想回溯16-21
- 一、 关于幸福的诠释16-19
- 1. 幸福的内涵16-18
- 2. 幸福的特性18-19
- 二、 西方传统幸福思想回溯19-21
- 1. 理性主义幸福观19-20
- 2. 感性主义幸福观20
- 3. 宗教幸福观20-21
- 第二章 马克思对传统幸福思想的超越21-31
- 一、 关切人类幸福的逻辑起点21-24
- 1. 将实现人类的幸福作为己任21-22
- 2. 在挣脱资本主义枷锁中找寻人的自由和幸福22-24
- 二、 充满人性关怀的幸福思想24-28
- 1. 从抽象的幸福走向现实的幸福24-25
- 2. 使幸福回归作为类存在的人自身25-26
- 3. 在自由自觉劳动中获得幸福26-27
- 4. 将共同体的幸福视为最高境界的幸福27-28
- 三、 憧憬人类幸福的应然样态28-31
- 1.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9-30
- 2.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30-31
- 第三章 马克思幸福思想凸显人的社会特性31-40
- 一、 人的社会生活是实现幸福的现实根基31-34
- 1. 追求幸福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31-32
- 2. 人的社会属性是幸福得以存在的前提32-33
- 3. 作为社会存在的人需要超越物质生活的幸福33-34
- 二、 人的生产实践是实现幸福的路径34-38
- 1. 生产实践创造幸福34-35
- 2. 劳动成果承载幸福35-36
- 3. 异化劳动导致幸福丧失36-38
- 三、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幸福的目标指向38-40
- 1. 马克思幸福思想中的“人”的双重维度38-39
- 2. 个体的人与类的人互为条件39-40
- 第四章 马克思幸福思想中人的社会性的当代观照40-51
- 一、 当代社会幸福观的价值反思40-43
- 1. 幸福认知存在的偏差40-41
- 2. 幸福认知偏差的成因分析41-42
- 3. 基于人的社会性引领幸福观的价值取向42-43
- 二、 拓宽人的幸福空间43-45
- 1. 在社会认同中获得幸福43-44
- 2.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获得幸福44-45
- 三、 中国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本质特征45-51
- 1. 以每个人的幸福实现中国梦45-48
- 2. 以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幸福实现中国梦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7-58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明;;孤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J];心理与健康;2007年08期
2 王军,李茂军;浅析人的社会性[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闵绪国;;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35期
4 彭钧华,李爱军;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人性理论中的地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辛向阳;人权是社会赋予的[J];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06期
6 陈振航;;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诠释与再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7 宣燕音;;评K.E.塔拉索夫等人的《人的生物学的社会决定性》[J];哲学译丛;1980年03期
8 丁学良;;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的本来面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9 胡玉鸿;;个人社会性的法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1期
10 林雅琴,姜淑卿;论工作集体与人事管理[J];大庆社会科学;198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维军;;新水平·新观念·新境界——改革开放30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张莹;社会性救治难煞医院[N];宁夏日报;2006年
2 张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天灾人祸中的日本人:既淡定又恐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河;专利让家更有个性[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4 黄渊 译;劳动:从惩罚到解放,人的社会性表达关系[N];东方早报;2012年
5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媛媛;论马克思幸福思想中人的社会性的展开[D];上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8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2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