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8:2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批判思想 形成 内涵 价值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为起点,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核心和实质,进而得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从其最终目的出发,可以使我们看到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对西方文化批判思想的影响和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受到了德国批判主义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经历早期摸索之后,随着马克思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日趋成熟,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进而最终形成。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是在实践为基础,证明人的现实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并且文化对社会生产存在着反作用。在这种反作用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进行全新的规定,并用联系的方法看待人与文化的关系,其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首要要解放人的思想,所以文化批判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思想自由和解放,通过对思想的解放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思想的自由与解放依赖于对实践和思想关系的正确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批判思想,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是贯穿其思想的主线。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和葛兰西,以及现代的伊格尔顿都受到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波动,如何正确引导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文化转型,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批判思想 形成 内涵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2;A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第1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15-19
  • 1.1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形成的背景15-16
  • 1.1.1 德国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15-16
  • 1.1.2 空想社会主义的熏陶16
  • 1.2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形成的过程16-19
  • 1.2.1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早期摸索16-17
  • 1.2.2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初步形成17-18
  • 1.2.3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最终形成18-19
  • 第2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内涵19-31
  • 2.1 实践观是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基础19-22
  • 2.1.1 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9-20
  • 2.1.2 马克思实践观的作用20-22
  • 2.2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核心:人的本质与文化的关系22-25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22-23
  • 2.2.2 文化与人的关系23-25
  • 2.3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最终目的25-31
  • 2.3.1 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25-28
  • 2.3.2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28-31
  • 第3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31-40
  • 3.1 对西方文化批判思想的影响31-36
  • 3.1.1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批判思想的影响31-33
  • 3.1.2 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影响33-36
  • 3.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36-40
  • 3.2.1 对引导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36-38
  • 3.2.2 对中国文化转型有着重大指导意义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宝华;徐风;;试论丹尼尔·贝尔的文化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子礼;邓晓臻;;从权利到价值: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念的批判与重建[J];东岳论丛;2010年06期

3 王德峰;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蔡莹;范俊;;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5 郭岩峰;张春艳;;“理论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陈立林;;关于资本主义兴衰的文化思考及启示——以马克斯·韦伯与丹尼尔·贝尔的研究为例[J];理论界;2006年12期

7 詹燕;;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承继和拓展[J];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8 龙佳解;蒋红群;阮德和;;重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学刊;2010年10期

9 范海武,刘怀玉;“总体人”的辩证法——论列斐伏尔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10 郭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解读与评价——对《生产之镜》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1087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087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f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