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02:30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 社会发展观 困境


【摘要】:社会发展观是指人对于社会发展所持有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有怎样的社会发展观,便有怎么样的发展方向及战略,并且对社会发展实践具有巨大影响力。在大力提倡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当今,回首历史,深刻探究总结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利弊与得失,是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晚年的毛泽东在社会发展观上基本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起步阶段一个真实缩影,里面既包含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经验借鉴,又有他本身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与研究。客观而又公正的揭示毛泽东社会发展观,对进一步理清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脉络有着深远的意义。总结经验,寻求正确道路,为我们更好的坚持与运用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社会发展观本身是个极其庞大的体系。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上,以社会主义的原则为主要价值导向,社会的平等是毛泽东一直以来坚持的理想目标,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发展的政治目标,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为最终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社会的发展动力方面,毛泽东早就提出动力系统论,坚持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群众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穷二白这样的社会现实是发展的客观动力,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必须的精神动力,计划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在战略部署上,毛泽东提出赶超战略,它以高速为基础,把以钢铁生产为主力的重工业当做首要赶超的内容,他提出的赶超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一方面,同时存在消极的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内部结构与关系认识上,毛泽东相信经济才是巩固政治的基础,政治引领着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同步发展;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也是要为了社会的发展去服务。基于毛泽东所在时期特殊性与其发展观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应用历史与时代的眼光去综合看待,不偏袒错误的方面,同时也不妄自菲薄其珍贵价值,力求评价公正而客观。
【关键词】:毛泽东 社会发展观 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5
  • 1.2 研究现状15-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7-19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17
  • 1.3.2 本选题的创新点17-19
  • 第2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19-31
  • 2.1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时代背景19-21
  • 2.1.1 国内环境19-20
  • 2.1.2 国际环境20-21
  • 2.2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逻辑起点21-25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21-24
  • 2.2.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24-25
  • 2.3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现实起点25-27
  • 2.3.1 中共诞生: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26
  • 2.3.2 中共八大:勾勒了规划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结构26-27
  • 2.4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起点27-31
  • 2.4.1 社会革命发展思想的起点27-28
  • 2.4.2 社会建设发展思想的起点28-31
  • 第3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1-48
  • 3.1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目标31-34
  • 3.1.1 毛泽东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31-34
  • 3.1.2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政治目标34
  • 3.2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动力34-40
  • 3.2.1 毛泽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5-38
  • 3.2.2 毛泽东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8-39
  • 3.2.3 毛泽东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39-40
  • 3.3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战略40-48
  • 3.3.1 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战略40-42
  • 3.3.2 协调发展战略42-45
  • 3.3.3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45-48
  • 第4章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启示48-55
  • 4.1 突破西方国家设置的岛链封锁,建设新时代“一带一路”48-51
  • 4.2 为加强民主与党的建设指明方向51-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怀超;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2期

2 韩艳;;科学发展观是“面向世界”的社会发展观[J];学习月刊;2008年14期

3 裘士京;柯志强;;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观刍议[J];江南论坛;2011年04期

4 戴岩;周玉萍;;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J];世纪桥;2011年07期

5 肖全涛;;浅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J];楚天主人;1997年09期

6 桑强,季相林;社会发展观的现代趋向[J];发展论坛;1999年10期

7 戴灿宇,陈绍方;可持续发展观与中西方传统社会发展观[J];东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8 张爱飞;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观的新突破[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尚庆飞;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丛大川;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观简评[J];岭南学刊;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文军;李保明;向德平;;人类历史上三种基本类型的社会发展观比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2 卞杏英;;试析宋庆龄的社会发展观[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3 景天魁;何健;;论陈云的社会发展观[A];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5年

4 贺善侃;;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重要纬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许先春;;周恩来社会发展观与西方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6 侯书和;张子礼;;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理论体系探析[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7 朴日勋;;邓小平社会发展观浅探[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京议;论生态政治社会发展观的演进[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李士菊;史论纵横探讨社会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长林 苍狼;览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观“剧”十八说[N];经理日报;2010年

4 李学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N];甘肃日报;2006年

5 江阴市法院 浦峥;重塑法官文化的根本途径[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陈军科 ;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发展观[N];浙江日报;2004年

7 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胡长生;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进的重要启示[N];江西日报;2011年

8 陈水云;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N];安阳日报;2005年

9 向德平;“三个代表”的社会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宇文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实现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伟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域下社会发展观演进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2 张爱飞;社会发展观的演进[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钰;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观的转换及其意义[D];广西大学;2013年

4 颜丽丽;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5 谢知量;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尚艳华;新中国社会发展观的演变[D];广西大学;2007年

7 劳智洁;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演进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郑撼;浅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西华大学;2012年

9 吴仕宇;社会发展观人本思想演变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10 石明忱;马克思社会发展观本质要求与党执政绩效探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6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06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d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