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6-09-15 10:0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孙熙国路克利;【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成一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述,可以把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 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孙熙国 路克利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有二:即:“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

成一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

群众;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

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借用中国哲学知“道”、成“道”、行“道”的表

述,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实现路径大致概括为:知马克思主义之“道”、

成马克思主义之“道”、行马克思主义之“道”。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就是“最高限度的马

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的新国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基本前提 实现路径

作者孙熙国(1965-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路克利(197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有哪些?对于这些

问题,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存在一些模糊性认识。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

教于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

1.“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基本前提

大众化一词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

学革命论》一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1928

年,郁达夫等创办了《大众文艺》,鲁迅于1930年3月在该刊物上发表了《文艺的大众化》一文,

主张根据大众的水平,写作通俗作品,以推动文艺的大众化。经过对文艺大众化的改良,“平民文艺”

演变成“无产文艺”。同年,郭沫若撰写了《文学革命之回顾》一文,宣传“无产文艺”,认为:“中

国的社会是发生无产文艺的绝好的培养基地,无产文艺的生命是不能扑灭的。”

? 本文是陈占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批准

号:2008JYJ005)。

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

② 《郭沫若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45页。 ②①

·

41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第2期

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并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问题。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

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演讲,

首次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表述,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

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

们的文化。”②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

化的较为成熟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在语词表述上使用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但在根本旨趣

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完全一致的。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

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

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

呢?”这里,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大众化“概念,并作了生动形象的解释。虽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说

的大众化主要是针对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造”来说的,但显然也包含着在文艺创作和宣传活动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问题,蕴涵着通过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大众化的思想。

“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能够实现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在思想上认同,二是要在情感上相通。所谓

认同,即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拥护马克思主义;所谓相通,即群众喜欢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

义喜闻乐见,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深厚的感情。大众在思想上不认同、情感上不接纳马克思主义,入

耳不入脑,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深入人心,群众就难以有自觉的革命和建设积极性,理论就难以发挥

应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天然的。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为指导工人运

动而产生的理论,其使命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解放。这就决定了它最贴近广大人

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没有群众思想,没有群众感情,

没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极其注重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正是这一点,才

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无比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群众,毛泽东提出: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

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邓小平提出:“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

分离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

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我们党历来都坚持在思想上、

工作中与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实现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2.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第二个基本前提

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走进大众的心中,为中国社会的广大百姓所接受。实现马① 该文初发表于1940年2月15日的《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20日《解放》杂志刊载此文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70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1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⑥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⑥⑤④③①

·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个基本前提。因此,如果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显然前者是前提和条件,后者是目的和归宿。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

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高阶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目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

的东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

结合;二是与中国文化的实际相结合。实现这两个结合的要义在于把原本外在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成为我们的内在之性,进入到我们的精神系统中,变成我们的血液,

流淌在我们的体内。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系统的一部分。这

一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新国学,就是流动在我们体内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血液,而

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

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

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

时代精神的构造都跟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

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

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这些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

国化,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主张。

毛泽东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主张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全面深

刻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实际。他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的重大命题。他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

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

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

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

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52

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表述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两种表述尽管在文字上略有差异,但基本含义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的提出,

是中国共产党经过20多年艰难探索得出的宝贵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实际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植

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离开中国文化的土壤,离开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外来文化要

想在中国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生芽开花

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适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适合中国文化的实际。例如,毛泽东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哲学思想,

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在理论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成语故事,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93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页。

④ 出版《毛泽东选集》时,这段话的具体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

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

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④③②①

·43·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第2期

以及神话、寓言、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实践相结合,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

的实际相结合,都是一项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工程。在我党历史上,博古、王明等曾经“原

封不动”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

自己的东西。这种“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马克思主义不但不能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

质力量,而且还会把我们的事业引向歧途和灾难。

相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

结合,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都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实

际相结合过程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创新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道路,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

个前提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两条基本路径。

1.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现实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于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第一条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如果变成理论家的专利而与人民群

众相脱离,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

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

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大众化,才能发挥其理论指

导意义,才能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群众所掌握。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最

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里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就是能够为群众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群众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是“通俗和简

单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这里标注了一个德文单词

“Umschlag”有“转运”、“转变”,或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意思。“转变”就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

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掌握于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

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转化、创新和发展(“Umschlag”)。

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和通俗化,因为仅仅是通俗化

和现实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一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怎样才能做到理论为群众

所掌握呢?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ad homin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掌握于群

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具备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②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7-46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②①

·4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 的特点,必须具有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正确反映当下的实践,形成与当下实践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掌握于群众的实质和关键是创

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呈现出来。郭建宁教授

在谈到哲学的大众化时,曾呼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克服低水平

重复”,恐亦缘此而发。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和瞿秋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介绍

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为中国的民众所知晓并逐渐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

发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

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一个典型。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重要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早

在1936年,艾思奇所著的《大众哲学》出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等方面讲述了辩

证唯物论。《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

哲学,把深刻的哲学融化在饶有趣味的故事里,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为大众所理解和喜

欢。《大众哲学》在大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就印行了32版。可以说,《大众哲学》是

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步骤,但是,这一步骤并不是简单

地回到马克思那里去,而是既要回到马克思,又要走出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取得马克思主

义的真经,走出马克思不是“离开”或“修正”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李大钊、陈

独秀、瞿秋白到艾思奇、李达、毛泽东等,他们在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于中国

人民的同时,也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走进中国人民的

心中,就不可能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 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我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认识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

无论是认识和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其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

据《论语·子罕》载,子贡对孔子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在子贡看

来,他的老师孔子的学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对于这样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到柜子里藏起来呢,

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在其“行”的思想的支配下,当然不赞成把自己的学说藏在柜子

中孤芳自赏,于是便心领神会地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在《论语·阳货》篇中,孔

子又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弟子们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谓我又不是挂着好看的匏瓜,

怎么能只挂着好看而不吃呢?两千年前的孔子尚且懂得,要“食”、要“行”、要改造世界,马克思

主义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不是“系而不食”的“瓠瓜”,而是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武器。

用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原封不动”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教条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① 郭建宁:《从<大众哲学>谈哲学的大众化》,载《学习时报》2008年5月26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②①

·45·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_孙熙国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5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_孙熙国.Doc

  【】

最新搜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_孙熙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检测题

《6.爬山虎的脚》

美赛训练第二次报告

国旗下演讲 我们共同的责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

中国立体车库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_图文

军事扩张对中国的未来没有好处

奢侈品牌扩张的分销策略

百度云温馨提示破解

基于全景与前向视觉的足球机器人定位方法研究_图文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5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