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交往”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摘要】: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具有独立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学者把它当作是生产关系概念在不成熟时期的代名词。究其根源,是没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交往观的丰富内涵。拟从词源学、文本解读和维度解构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提出的交往范畴进行诠释与厘定。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交往”的词条根据1968年版《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就有十多种意义上的交往,涉及人的认知、心灵和语言,还包括动物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关系等等。“交往”的德文词汇通常可以用“verstandingung”和“kommunication”来表达,在英文中比较常用的是“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永;徐军;;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次探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本解读的四重维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张亮;问题式的生产性与客观的文本解读的可能性——阿尔杜塞的问题式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3 陈明明;;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评介[J];政治学研究;2008年05期
4 周永秀;毕研韬;;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J];理论界;2007年11期
5 林密;;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远与近——试论《回到列宁》文本解读的方法特质[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吴汉全;;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本解读[J];理论视野;2011年04期
7 刘玲;;20世纪30年代中共富农政策的文本解读[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9期
8 王伟;张新刚;;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探析——基于《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的文本解读[J];改革与开放;2014年14期
9 ;“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专题讨论之二[J];哲学分析;2014年03期
10 王桂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文本解读与形态创建[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坤荣;;努力追求生态本真的文本解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2 李大为;;文本解读中的人格转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郅高增;;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探索[A];2013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黄玉兵;;独角戏·雕刻刀·罗盘针——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5 朱贻庭;;有序—和谐:“和为贵”文本解读[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龙燕;沈远鑫;;2012年瞿秋白研究成果述评[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绍振;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N];文艺报;2013年
2 ;把握文本解读三个度[N];潮州日报;2009年
3 巴州区三河场初级中学教师 邵传义;怎样做好文本解读[N];巴中日报;2012年
4 庆阳师范 马振;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N];甘肃日报;2009年
5 杭州学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金新;语文文本解读的无度与有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冯燕芳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文本解读应与时代相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洪泽县实验小学 李春梅;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问题与对策[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吕薇洲;侯惠勤:文本解读与学术出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陈鲁峰;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吴礼明 安徽铜陵三中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深处[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照岗;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桂花;高中文言文文本解读的生活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邱园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历史演进[D];鲁东大学;2013年
4 范爽;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解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5 王文彩;初中散文教学中以“品味语言”为视角的文本解读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蕊;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谦;新课程背景下的多重对话与文本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红梅;基于英美“新批评”视野的高中文学文本解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范红彩;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82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18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