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反对马克思_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发布时间:2016-09-22 16:03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2006年08月03日

方立犬   

  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是说,宗教是人们头脑中对超人间力量(神灵)的幻想的反映,宗教的本质是对神灵的幻想、笃信和崇拜。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一再强调宗教是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思想性质的问题”。周恩来也说:“我们只把宗教信仰肯定为人民的思想信仰问题。”也就是说,宗教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毛泽东关于宗教是文化的观点。1947年10月,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来到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该村村边山上有一名胜古迹白云观,毛泽东想上山一游。身边工作人员李银桥此大惑不解,说那不过是些封建迷信,没什么好看的。毛泽东纠正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毛泽东把道教都视为文化,甚至是优良文化。毛泽东关于宗教是文化的观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的集中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开宗明义指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这一关于宗教的定义式的表述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现象;强调宗教有其演化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宗教现象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而信仰是其中的第一要素,也可说是核心要素。

  马克思和列宁都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鸦片,是指具有一种镇定、麻醉、止痛作用的药物,而与毒品有别。1950年,当有同志提出列宁在1-909年讲过宗教是鸦片时,周恩来解释说,“这是革命时期的口号。现在我们有了政权,可以不必强调宗教就是鸦片了”。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文件里从来没有提过“鸦片说”,更不是以宗教“鸦片说”作为制定党的宗教方针政策的全部理论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还强调,要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不属于宗教范围的迷信活动,指出迷信活动是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强调宗教不同于迷信,这就有利于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如前所述,宗教五性论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重要内容。群众性,是指中国宗教有一亿左右信徒。长期性,指中国宗教将长期存在。民族性,是说中国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且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整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在国际上有众多的信徒,从而使中国宗教问题具有国际性。宗教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因素,又使之具有复杂性。五性后来又被简约为三性,即宗教的群众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五性或三性,在表述上有的是指宗教,有的是指宗教性质,也有的是指宗教的社会特性,有的则是指宗教工作,还有的是指宗教问题。笔者认为,上述五性或三性,并非指宗教的本性、本质而言,而是从宗教工作出发;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所做的分析,似可以称作中国宗教社会现象的五性论或三性论。我们认为,既把握宗教的普遍本质,又把握中国宗教社会现象的特点,是做好中国宗教工作的前提。五性论或三性论是中国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肯定宗教是一种思想信仰,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是文化,同时也都鲜明地指出宗教是一种有神论,是唯心主义。由此,似乎可以说,视宗教本质为有神论的信仰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的核心观点。(续)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0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