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2-09 10:2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创新 实践 中国化


【摘要】:当前,我国分配体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在分配领域一些问题使我们不容忽视。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指导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等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我们回答和解决。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为题进行阐述和探讨,目的是正确认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和原则,剖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当代启示,以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分配体系。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理论及其实践指导意义。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提高,我国的各项事业迎来历史性的春天。于此相适应的分配理论也应建立和发展完善起来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之,本文的立足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建设实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内涵、理论及实践意义的理解,对我国有所启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及其给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启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适用性是较高的,但是,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因而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就显得尤其重要。 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是这样:“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共同占有,全社会的统一计划生产,并且不存在商品货币”。马克思从上述经济条件出发,设想了如下一种按劳分配的模式:首先,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标准是统一的。其次,每个劳动者的消费品都由社会直接进行分配。最后,它是实物分配排斥商品货币。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方式不借助于价值、货币,而是通过“劳动证书”,采取实物分配来实现的。 本文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论内容并通过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理论模式和实现基础,从中深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精髓,通过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国的分配制度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教训和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分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得到启示。为我国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静波;何伟;;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1期

2 于金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3 王中汝;;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4 于金富;;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及其调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曹海峰;;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6 蒋海曦;胡燕;;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两大思想渊源探析[J];经济纵横;2012年07期

7 夏雪花;;企业薪酬分配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理论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常晨晨;张伟;;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分配的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3期

9 鲁霞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以收入分配理论创新为例[J];世纪桥;2013年14期

10 刘定禹;饶志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雪花;企业薪酬分配效率、公平及经济后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林胜;我国公务员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然;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0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70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