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费尔巴哈 异化劳动 人的本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存在从"经济事实"出发和从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出发两个出发点的矛盾,一方面论述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遗迹。马克思在《手稿》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克服了这些旧遗迹。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分类号】:B0-0;A811.6
【正文快照】: 一、《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第一部综合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手稿》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著作。马克思在大学最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马永庆;鞠明霞;;墨家“兼爱”思想对现代和谐社会建构的价值解读[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邹秀春;;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民责任意识研究[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高春花;;论耻感及其道德功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8 黄荟;;遭遇发展——传统伦理现代转型所面临的三重困境及可能出路的探寻[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9 陈爱华;;论中西方传统家庭文化发展及其伦理特征的异同[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10 刘志飞;朱林;;“和合”文化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仲英;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新探[J];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2 杜志清;费尔巴哈论人的社会性[J];学术研究;1999年03期
3 舒永生;人是人的本质——论费尔巴哈的人学[J];江淮论坛;2000年01期
4 李晨阳;怎样理解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5 任中夏;两种对立的人的本质观[J];人文杂志;1984年04期
6 岳勇;人学理论的三种形态──费尔巴哈、萨特、马克思比较[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7 陈祥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论人的本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曾永成;人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个重要观点的理解[J];现代哲学;2004年02期
9 陈淑玲;试评费尔巴哈的人学[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4年04期
10 邢占军;费尔巴哈人学思想探析[J];理论探讨;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芳;;从“异化的人”到“全面的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杨建祥;;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3 李文成;;试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4 徐长福;;人的价值本质与事实本质的辩证整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解释过程新探[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季克军;;刍议技术与人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孙晓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7 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元永浩;;实践概念与历史概念的解释循环——论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琴;贯彻十六大精神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2 聂锦芳;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N];光明日报;2005年
3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9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宋时飞;一撇一捺把“人”字写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学;2010年
2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3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4 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6 关桂芹;通向解放的乌托邦之路——哈贝马斯交往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姜佑福;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D];吉林大学;2008年
9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D];武汉大学;2003年
10 刘艳;神学批判的终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伟;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9年
2 程敬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栋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解析[D];郑州大学;2011年
4 于海霞;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张美英;以主客体关系视角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美娟;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秀艳;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新探[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马美红;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D];河南大学;2010年
9 闫秀伟;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游玲玲;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87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8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