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0-03 08:15

  本文关键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论文发表 > 近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发布日期: 2013-03-07 发布:  

  2013年第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第1期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论文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有其特定的含义。有学者将其概括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是大学生接受、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并自觉内化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的过程;另一方面,它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有意识地组织有助于青年学生内化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主义情感的系列活动过程。[1]另有学者指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和认同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使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变通俗,使大学生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理念,外化为大学生各种实践活动。[3]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活动。[4]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意义重大。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5]同时,也是为了克服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的局限的需要。[6]
  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论述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从国际因素来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来没有改变,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他们争夺的重要人群。从国内因素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深刻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必然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这样的社会环境,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具有重要意义。[7]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学者指出,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1](105-106)另有学者指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8]
  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有学者提出,只有使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使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他们为中介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9]另有学者指出,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庄严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0]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接收马克思主义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其二,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认识,不完全清楚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11]另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但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思想理论”的倾向。[7] 如:有些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的修读,着重培养各种生存技能,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淡漠。[12]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高校师资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学者从专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队伍及其他相关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专职思想政治教师方面。有学者提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没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使一些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承担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不愿听,甚至反感,更谈不上进学生头脑;有的虽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效果差,没有吸引力。[2]还有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13]另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受理性主义教育哲学影响较多,认为传播理性知识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原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科理性思维,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容易走入“重理论说教轻情感交流、重科学研究轻教育教学、重学科知识灌输轻学生能力培养、重解决思想问题轻解决实际问题”的误区。[14]
  辅导员队伍方面。有学者提出,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近年来,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但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深,对中国社会实际缺乏了解,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本职工作,导致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15] 另有学者指出,从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务工作者,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较多,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行为引导和经济资助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当前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不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立化”和“客观化”,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庸俗化、专业边缘化和内容去意识形态化。[14]   3.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虽然在宣传和理论研究上都指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重要,但在一些高校的实际推进工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二是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得不到实际应用,如对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途径、措施、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高校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2]
  4.教材编写和课程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教材编写和课程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近年来,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教材编写和课程组织方面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教材编写存在重视书本知识之间的逻辑陈述而轻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逻辑建构,重视书本叙述的知识点而轻视社会现实出现的热点问题,重视形上的追问而轻视形下的分析。[16] 还有学者指出,目前教材编写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与立场的传统解读延续有余,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的重新取舍不足,对现代西方思潮仍然在延续着简单拒斥和否弃之态度。[16](35)
  课程组织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部分高校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重专业课、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的重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大课,课堂纪律差,教师授课难度大,教学效果欠佳。[17] 另有学者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应;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思政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1](225-226)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等。[18]
  四、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为此,他们从补充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面。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19] 还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特色,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要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20] 当然,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应防止三种实践取向:第一,粘贴取向;第二,移植取向;第三,片断化取向。[21] 还有学者指出,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6]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方面。有学者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为此,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要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7] 还有学者提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与主体结合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既贯彻教材要求,,又体现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既坚持理论教育,又注重实践教育环节的理论联系实际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既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又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的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13] 另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的实践性教育方法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渗透性教育方法。[20] 关于实践性教育方法,有学者提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提出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实践安排、实践内容、实践考核方式和方法等。同时,社会、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提供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22]另有学者指出,在现有网络传播载体和工具之中,博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最适宜教师开发应用的一种网络辅助教学工具。[16](87)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除了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作用外,关键还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进行丰富多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要构建和优化第二课堂,关键要打造好四个平台:一是校园文化平台;二是“红色社团”平台;三是实践平台;四是网络平台。[8]
  校园文化平台。有学者指出,要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 具体来说,可依托高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理论研讨会、校园文化节、学术讲座等主题教育活动等。[7] 还可以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学校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广播、校报、网络论坛、教师博客等形式,搭建全方位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23]此外,还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和体育活动之中,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品牌活动,构建校园精神文化;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环境和体现学校特色的象征建筑及文化符号(如校徽、校训等),构建校园物质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精神、学校品格、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学生评价评估体系之中,构建校园制度文化。[14]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图书馆、宣传橱窗、墙报、展览室、校园网等媒介的作用,形成校园良好的马克思主义舆论环境。[9]   还有学者提出,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打造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应该将网络思想教育、文明公约践行、学习技能竞赛、党员团员示范岗等活动进宿舍、进公寓。[24]
  “红色社团”平台。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红色社团”坚定的政治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证;大学生“红色社团”鲜明的时代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大学生“红色社团”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流实现路径形成良性互动、互补机制。[25]
  另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特点和自身优势能够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表达出来,并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26]还有学者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建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相结合,从经费开支、硬件配备、指导教师选派等方面予以倾斜,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正常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学习者和忠诚实践者。[27]
  社会实践平台。有学者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这一角度,提出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体系。[28]另有学者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暑期“三下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7]
  网络平台。有学者提出,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公众接收信息、获得知识、交流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也为理论普及开辟了新的重要阵地。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必须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牢牢占领网上舆论阵地。[29] 为此,学校可在校园网建立互动平台或建立QQ群,教师可开设电子邮箱或微博,提供若干论题,让大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同时,学校要建立课程信息资源库,涵盖学术前沿、拓展知识、经典案例、教师导航、阅读书目等内容,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和拓展性学习的需要。[7] 另外,可以在校园网的醒目位置开辟马克思主义专栏。[27] 可以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网上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变得生动形象,使网络宣传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12]
  3.学科建设方面
  有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深入。要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30] 另有学者提出,要及时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高质量教材,通过教材建设来推进学科建设。[18]还有学者指出,要开发灵活多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型体。具体包括独立教材、间杂于其他课程中或仅限于授课者讲解用的辅助材料的小册子等。[31]
  4.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的是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工作队伍。为此:
  应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大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是学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管理的组织者、示范者和代言人。因此,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骨干就成为实践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32]
  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学者指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担负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职责,首先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8] 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培训工作。[33]同时,还要继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拓培养年轻理论工作人才的多种渠道,充实一线教学科研工作队伍。[12] 此外,还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等等。 [18]
  参考文献:
  [1] 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32.
  [2] 邱云.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7).
  [3] 刘琳,周世中.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9,(6).
  [4] 孙玫,文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分析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0,(9).
  [5] 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 王雷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J].学术论坛,2011,(1).
  [7] 周川.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实效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8] 何军.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9] 戴玉琴,周建超.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10]王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8,(12).
  [11]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12] 李冬华.略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13] 荆钰婷,谭劲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与方法创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14] 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有效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8).
  [15] 陈东海.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
  [16] 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2.
  [17] 王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理论月刊,2010,(11).
  [18] 田克勤,王心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进”与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19] 孟英,王舵.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黑龙江教育,2009,(1).
  [20] 罗永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1,(7).
  [21] 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22] 王朝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其途径[J].理论导刊,2009,(9).
  [23] 肖蓉.从接受角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24] 张勤.贴近大学生实际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25] 纪亚光,吴荣生.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6] 刘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27] 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9).
  [28] 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
  [29] 周淑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载体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30] 丁根林.论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中.
  [31] 姚刚.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2] 汪庆华,贾丽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高校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3] 张雪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重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1,(4).
  责任编辑:宋 奇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29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