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性话语及思维研究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性话语及思维研究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 建设性思维 绿色经济 民主政治 和谐世界
【摘要】:2009年胡锦涛同志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伟大的、连续的工程,不仅涉及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涉及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关联性,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鲜明旗帜,以建设性的现代思维方式构造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布局,而现代思维方式最显著的基本特征即为系统性、多维性、整体性以及建设性。因此,我们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时刻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树立建设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去实践、行动,并落实到具体实处中去。目前国内学术界文章大多只是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作用和内涵。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深入研究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中所蕴含的建设性话语及思维这一新的领域。 本文对于科学发展观建设性方面的研究与论述综合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和看法,包括“以人为本论”、“和谐社会论”、“和谐世界论”、“绿色经济论”、“民主政治论”、“和谐文化论”等方面的建设性话语及思维;也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性话语及思维整体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特点,以及其思维特点的意义、本质特征、要求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本文最终得出的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性话语及思维精细的研究,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要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相关学科知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从多角度、多思维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人民群众是根本,充分发挥人们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培养,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相互和谐与相互促进,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促使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同友;;论科学发展观中所彰显的思维特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吴琼;;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24期
3 韩俊;;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J];学理论;2012年31期
4 曹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J];求知;2011年11期
5 陈国富;李国辉;;建设性批判: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范式转换[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6 刘家俊;;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显现的建设性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潘德顺;;结构性思维带给科学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0年Z1期
8 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1期
9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年24期
10 韩振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成功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性话语及建设性思维[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杨彦超;基于证据理论的足球比赛结果预测方法[D];云南大学;2012年
3 刘志平;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红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思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沈丹萍;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俞国锋;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26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2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