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

发布时间:2016-10-09 19:37

  本文关键词: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 年第 1 期 总第 55 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 1, 2011 General No.55

·马克思主义研究·

DOI: 10.3969/j.is s n.1671- 7155.2011.01

.003

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
周小华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

[作者简介]周小华 (1960- , 广东开平人, ) 女,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与政治文明 建设。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接受、 创新到发展的过程, 是马克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 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展,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传播学上得以充分体现。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 化、 式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重构, 赋予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的路径选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 融合、 互动与创新, 将推进马克思主义 “三化” 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 马克思主义; 技术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155 (2011 01-0014-06 )

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 人 们在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 也开始了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 程,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接受、 创新到发展的过 程, 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的过 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 显著的发展, 研究和宣传的面越来越宽, 信息量不 断增大。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又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新媒体 技术的传播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 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重构, 赋予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 的路径选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 融合、 互动

与创新, 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以下简称 “三化”的丰富和发展。 ) 一、 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 “三化” 在传播学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而这种结合表现在传播 学上就是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在传播学 中,信息与环境的互动是为了不断地在反馈中搜 集、 整合、 优化信息, 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其实就是以中国实际为前 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应用, 以及在马克思主义 的指引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的互动过程。 1898 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的 《泰西民法志》 一书 ,

收稿日期: 2010- 09- 3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 (项目编号: 10JD7100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11 年第 1 期

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 周小华:

15

使中国人首次知道了马克思这个人;五四运动后, 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实, 需要革命理论的 指导; 1917 年的俄国 “十月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 , 中国深入全面的传播创造了机遇; 而中国共产党 则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现实成果, 在共产党领 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 播产生的巨大效应。 在传播过程中, 将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从党诞生以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实土壤里 义。 发芽、 生根、 开花、 结果, 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 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由于有了这一系列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能够紧贴时代的脉搏,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 若从传播学的理论视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历程, 我们就会发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 一次理论飞跃, 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 中针对中国实际环境的每一次主动适应, 中国共产 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现实问 党解决中国革命、 题的过程, 也有传播的助力。 也正是由于传播的助 力, 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体系在动态的社会结构中 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 更好地满足人们各方面 的需求, 更丰富地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正如马克 “ 思所指出的: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 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
[1](P462)

新的传播手段来传播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在当时, 广播和报刊都算是新媒体, 是最有效率、 最能体现 工业化传播方式的传播手段。 马克思曾说, “它 媒体 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 自由报刊是观念的 无所不及、 世界, 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 又作为越来越
[3](P179) 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 流回现实世界” 。 这

正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公器性质, 也是大众传播 媒介不断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和 精神需要的强大作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重大战略要求之后, 如何使新媒 体成为思想舆论的重要载体, 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 新的课题。 我们知道,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 各种网络媒体, 是一个让大众彻底拥有话语权的传 播平台,是一个能及时传导时代声音的发射场。 这 种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 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 从功能上比较, 传统媒体一 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般是单维的、 直线的平面媒体; 而新媒体则是全方 位的、 立体的、 多维的、 互动的, 它更及时、 更形象、 更生动, 也就更具渗透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 《第 25 次中 心 (CNNIC 2010 年 1 月 15 日发布的 显示, 截至 2009 年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 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3.84 亿, 2008 年底增 较 2009 长 8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 28.9%; 年我国手机网民增加了 1.2 亿, 手机上网已成为我 基于新媒体的强大传播 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功能, 我们已经无法拒绝也必须将其作为传播马克 当前, 我们必须掌握并有效运用 思主义的新载体。 新的传播手段, 将新媒体这一载体更好地运用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化、 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描述: 马克思 主义 “三化” 进程中新媒体的功能定位 新媒体是 20 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区别于 传统媒体的基于新的传播手段的媒体。一般而言, 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在技术、 运营、 产 品、 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 构。 它们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 以互联网、 移 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既包括网络媒体, 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或与新媒体融合而产 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 新媒体的产生, 极大地 丰富了传媒形态, 改变了传媒格局。 随着新媒体技 术优势的日臻成熟,新媒体所拥有的观念优势、 技 术优势、 传播优势, 使人类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 性

毛泽东在总

“ 结中国革命经验时也曾经强调: 马克思列宁主义 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 是因为中国社 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 发生了联系。[2](P1515)在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 ” 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将马克 思主义变成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 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已被普通群 众所掌握和运用,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民 族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 形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创新理论。 应该说, 从最早开 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内在包涵了中国化、 时 代化、 大众化,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今社会主流价 值观的追求和认同。 一句话, 传播把马克思主义理 论变成了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需求, 变成了一种信 仰。 回顾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从一开 始就使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传播手段。 在中国革命 进程的每一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都努力运用当时最

16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 期

飞跃。 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也对 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它以数 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 在信息选 择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在符号形式方面变一元为 多 元, 在载体享用方面变群体为个性, 在渠道设计方 面变粗放为集约,在形态革新方面变渠道为平台。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 —对 许多人来讲, 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让新 媒体在短短 10 年间走过其他媒体几十年、上百年 的路程,而逐渐成为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2008 年 6 月 20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 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 “ 形 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 “ , 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 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 努 力构建定位明确、 特色鲜明、 功能互补、 覆盖广泛的 ” 舆论引导新格局。 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新概
[4]

网上时政论坛, 意味着主流媒体对网络论坛这种传 播形态的应用和接纳, 标志着 BBS 身份的正式化。 新华网的发展论坛、 天涯虚拟社区等, 都引起了大 “ 家的极大关注。在舆论引导方面,网络意见领袖” 的作用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博客和微博作为话语 工具, 正在向专业化和社区化方向发展, 也有着很 好的媒体效果。 博客在与主流媒体同步传播的功能 上,正与主流媒体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此外, IPTV 与数字电视、 手机电视及手机报、 电子书等, 都是马克思传播的重要载体。 我们有责任运用最先 进的手段宣传马克思主义, 不断增强其影响和感召 力, 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媒体领域占据应有的 地位—— —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始终占据主导 地位。 三、 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分析: 马克思 主义在新媒体中的全方位展示 媒体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都改变不了它是 一种内容产业, 相对于内容来说, 技术永远在后面, 平台永远是第二位的, 内容是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 这个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并不完全是 源头。 信息全球流动是经 经济全球化, 而是信息全球化。 过程和结果。 信息的收集、 分享与 济全球化的前提、 传播已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 [5](P3)。 新媒体一方面承 担着大众传媒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为海量信息内容 的传播提供新的空间和途径。 1.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内容的生产呈社会化 趋势 播客、 微博客(Twitter)、 社区、 维客、 互 在博客、 动游戏等形态下,每个网民既是传播内容的消费 者, 又是传播内容的提供者与创造者, 由此, 美国 《连线》 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 播” 如自 2005 年以来, 。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连续五 年开展 “红段子” 征集活动, 得到广东省各地手机用 户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009 年 12 月为止, 到 参赛 者累计超过 1700 万人次,作品下载及转发量超过 8 亿次, 形成了独有的 “红段子现象” 体现了网络 , 时代 “人人都是读者, 人人都是作者” 的交互性的网 络文化。 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在呈现社会化趋势的同 时, 也呈现出扩散化趋势 它消解了传统媒体如电视、 广播、 报纸、 通信之 间的边界, 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 社群之间、 产业 之间的边界, 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 界, 其传播信息的范围不再是以地区、 城市, 而是 以

念—— —全媒体。 而现实中, 几乎所有的主流传播媒 体, 都在朝着 “全媒体” 的目标努力。 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态势,许多主流传媒机构, 都开始从理念和技术层面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新媒体发展态势下的对策, 树立与新媒体传播相 适应的新理念,重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模式。 一 方面, 在技术和内容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积极推进 官民网站的互动; 另一方面在传播效果、 舆论表达、 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习惯和要求方面要具备专业化、 特色化和差异化的特征, 让新媒体积极有效地宣传 如在报纸业, 已有 53%的报纸 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拥有自己独立经营的网站, 其余的 46.6%的报纸则 依附于其他网站, 自己设有主页。 融合新媒体, 整合 新媒体, 实施新媒体战略, 报网互动、 报网融合, 已 成为当今报人的自觉选择, 一个包括报纸、 网络、 音 频和视频媒体在内的 “全媒体” 正在拓展, 如广州日 报报业集团等, 就在加速打造全媒体平台。 中央和 宣传和引 各地方的党和政府的新闻网站, 在舆论、 导上, 功能也日渐成熟, 各网站都定位了自己的优 势和特色, 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并在技术上不断保 持快速跟进的态势。如新华网在海量内容的基础 上, 配合多语种、 多媒体、 多站点的全方位新闻搜索 系统,对重要网站的信息可达到分钟级搜索更新, 具有检索词自动联想、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等智能化 功能。 人民网、 新华网、 CCTV 等, 已占据了新闻网 站的主流地位。 网络论坛中, 人民网于 1999 年 5 月 开通的 “强国论坛”是中国网络媒体创办的第一个 ,

2011 年第 1 期

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 周小华:

17

国家、 世界来体现。 如党的 “十七大” 之后, 人民网和 北京市教工委联合组织的 “首都百万大学生同上一 堂课” 活动, 邀请了成思危等十几位专家学者, 利用 由 互联网开设解读十七大精神的网络远程课堂。 于 网络无地域限制, 直接和间接上课的大学生超过了 100 万人。再如 2010 年 8 月在美国加州太浩湖 (Lake Tahoe 举行的 Techonomy 技术大会上, ) 微软 · (Bill Gates 预言, ) 今后五年内, 互 董事长比尔 盖茨 “课堂” 到那时, 。 联网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最佳 我们可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 这些 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 这将有效地改变目前 全球高等教育的费用昂贵且入学门槛较高的现状。 这种信息内容的扩散和共享, 是新媒体时代的极大 优势。 在时效上, 报纸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以日计 算, 广播电视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以时计算, 而网 络时代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则以秒计算。同时, 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3.在信息的获取方式上, 通过各类在线数据库 获取信息服务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 在互联网上使用频率和依赖度最高的是搜索 引擎, 通过搜索引擎, 实现人们享受数据库式的信 如目前人民网有合作媒体数百家, 同时依 息服务。 托人民日报社强大的采编力量, 以中文 (简、 繁体 、 ) 蒙文、 藏文、 朝鲜文、 英文、 日文、 法文、 西班牙文、 俄 文、 阿拉伯文等 10 种语言 11 种版本, 以图片文字、 动漫、 音视频、 论坛、 博客、 掘客、 手机、 RSS、 网上直 播等多种形式报道重大活动和各种新闻信息, 每天 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人大新 发稿量近万条。 闻、 中国政府新闻、 中国政协新闻、 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妇联新闻等栏目,已成为国家重要新闻发布、 政策法规权威解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 再 看 2009 年搜狐将其媒体战略定位为:技术驱动型 的互联网媒体,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价值判断和媒 体责任, 2009 年搜狐仅在视频领域就用了数千万 元用于正版的视频内容的购买, 每天发布几万条新 闻, 产生的博客文章百万篇, 凭借专业性和责任感, 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在这海量的信 息内容中,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 迅速获得自己需要 的信息。 4.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在新媒体的产业链中 凭借内容制作、 集成的优势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把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宣传和研究内容, 转化为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 优势的可行性的手段, 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

新媒体进程, 利用新媒体, 创新和拓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 优势, 确立其在新媒体源头的主动地位。 目前, 在马 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已有了不少权威性的网站, 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 ( com/ , ) 开设了经济学经典著作、 经济学讲座、 政治 经济学、 资本论教学与研究、 世界经济与国外经济 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 中国经济研究、 热点 学评介、 时评等栏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聚 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 , 集了很强大的相关内容资源。 在马克思主义资源数 据库方面, 也有很多的经典文库网站, 如国际马克 思主义文库 ( 、 国 革 命 历 )中 史文献、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文库、 马克思主义之家、 中国革命历史文献资料 等等, 都给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比较 要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完备的信息服务。 研究者和宣传者,充分发掘和整合现有的内容资 源, 实现内容资源、 人才资源的优势在新媒体内容 建设上的延伸和发展。 四、 新媒体传播渠道重构: 建立新媒体环境中 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传播途径和传播体系是传播中的最为重要的 环节之一。按照拉斯韦尔的传播学五要素理论, 即 “谁—— —传播了什么—— —对谁传播—— —通过什么渠 —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五个方面是否明 道传播—— 确,是衡量一种传播体系完整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 中国的传统媒体视界中,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力 量一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二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 所等; 三是挂靠在政府部门, 具有半官方、 半社会性 质的学术团体和民间团体; 四是社会化的大众传播 机构。 这几个方面的力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传播体系的组织框架。 在传统媒介领域, 内容的传 播主要由其自身的渠道进行, 比如广播、 电视、 报纸 等, 其内容的传播价值以及影响力也只能局限在固 有的渠道所及的范围内。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随之 而来的人们观念的变化, 公众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 的地位将被强调和重视,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标将 “媒体支持” 转向获得 “公众支持” 党和政 , 由获得 府、 媒体、 公众将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的最重要 的三个要素。 传统媒体无论在规模、 结构还是在功 能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 如对党和政府的依 赖性大, 传播渠道窄, 针对性不强, 效果不好, 资金 来源比较单一等, 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

18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 期

义传播的需求, 表现出一种低效率的不适应状态。 从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 网至今, 虽然仅有短短的 16 年, 但作为一种新型媒
经 内容传播、 受众群体、 体, 网络媒体在技术升级、

东大学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吉林大学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学院、 郑州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 还有 民间的相关网站等等, 以上媒体共同构成了星罗棋 安徽、 广东、 贵州、 河南、 布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 四川等省、 还出现了 市, “网络发言人”使政府直面 , 网上舆情。 值得关注的是, 2010 年 1 月 5 日, 全国 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 这个系统收 集汇总了全国 100 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 “村官” 及省、 县党委组织部长的手机号码, 市、 通过 手机短信互动, 实现了中央组织部、 省区市党委组 织部与基层党组织书记、 大学生 “村官” 之间快捷、 及时、 双向、 安全的联系沟通, 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加 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 在新时期, 我们必须 重新认识经济多元化对人们思想、 意识、 精神需求 的影响, 冷静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 道德观的影响, 作为执政党, 要从执政 主体价值感、 的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新 媒体中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 将自 己的意志与主张加以传播, 用多种手段, 保持体现 自己意志与愿望的信息流的强势地位。 五、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与融合: 进一步 推进马克思主义 “三化” 的丰富和发展 · 没 西方传播学的巨匠马歇尔 麦克卢汉认为, 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 一种媒介总是充当另一 种媒介的 “内容”媒介之间只有进行相互作用才具 , 有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种观点使我们更进一步地理 如果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介 解了媒介的叠加与融合。 有效地融合、将新媒体间各种媒体有机整合起来, 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功能更强大。 1.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融合的传播规律 新媒体的平台特征使其天然具有吸引巨量受 众的优势; 而传统媒体在过去是强大的, 在信息时 专业队伍和内 代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资源、 容优势, 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新媒体空间而使自己 更为强大, 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技术的框架下尊重新 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统媒体的运用规律, 发挥新媒 体的平台优势和用户优势, 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内 容资源优势, 实现两者的对接, 让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 打造出一条完整的 传播价值链, 既占据价值链的上游的内容, 又同时 拥有中间环节和下游即新媒体平台和用户。 马克思 主义传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 融合和互动 中, 要注意把握媒体分众化、 对象化的新趋势, 受 从

济规模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都在创造着一段新的历 史。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以共同的价值观作为人们 思想的基础, 是执政党维护社会秩序、 体现执政能 知识与思想的传 力的基本内容; 通过努力使信息、 播按照自己的意志有序化,来维护共同价值观, 是 体现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
[5](P273)

。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在今天, 作为执政 党, 要从执政的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的 重要性, 在新媒体的传播中, 必须建立完备的马克 思主义传播体系, 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传播中 的强势地位。 我们看到, 一些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国家整体 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 如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人民出版社理论时空等, 还有各地方政府的新闻网 站如北京的千龙网、 湖南的红网等, 以及部分比较 搜狐、 网易等等, 以其 著名的商业网络传媒如新浪、 巨大的能量参政问政, 组织与参与对重大事件的报 道,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积极推动官民网络的互 动。 新闻网站的强大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和网 络的联合,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发出了代表 执政党的声音。 在内容上, 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每 天登载发布新闻数万条,仅人民网就在万条以上。 在十七大、两会” “ 期间更有数倍、 十几倍的增长, 日 均页面浏览量数亿, 人民网在十七大期间的日访问 量达到了 1.7 亿。除中央和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 外,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上, 还有各级党政机关 主办的网站, 如中国政府网, 文化部、 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等主办的网站; 出版机构 主办的网站, 如中国出版集团、 安徽出版集团、 山西 河北出版集团、 长江出版集团、 辽宁出版 出版集团、 集团、 吉林出版集团、 四川出版集团、 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 重庆出版集团、 山东出版集团、 贵州出版集 团等; 理论研究机构主办的网站, 如中国社会科学 院、 中共中央党校、 求是理论网、 光明网理论频道、 中国党建网、 上海基层党建、 南方网理论频道等; 国 内大学的马列主义研究机构主办的网站或网页, 如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 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所、复旦大学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山

2011 年第 1 期

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 周小华:

19

众需求多层次的实际出发, 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 新格局, 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力。 2.利用新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技术优势, 整合全 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资源,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新媒 体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执政党要更有效地争取人民最大限度的支持, 就必须拥有并有效运用媒体的影响能力, 用多种手 段, 不断改善自己信息的获取与控制能力, 加大体 现自己意志与愿望的信息流, 将自己的意志与主张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 加以传播, 实现信息强势。 党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就是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的马克思传播体系必须将新媒 体纳入其中, 并使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这事关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执政党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主导权, 也是我们党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特别是由党和政府主 和传播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办的新媒体,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牢固 “三化” 最新成果的文化理念, 加强 树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三化” 的网上内容建设, 在新媒体平台 上多视角全方位个性化地介绍、 宣传和研究马克思 主义的新发展, 如建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内容 图片、 影像等 的全球多媒体即时数据库, 包括文字、 多种形式, 配合以先进的技术, 使传播者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 从数据库里提取内容。 同时, 在重大理 论问题的阐发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 要及 时找准理论传播的着力点, 做到先声夺人, 抢占思 如可以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 想引领的制高点。 “网络意见领袖” 制造相关热点话题, , 形成网络 的 舆论, 影响话题的讨论方式, 决定话题的讨论方向, 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并在意见分歧的焦点问题 上, “网络意见领袖” 凸现 的权威作用,, 掌握新媒体 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要改变传统 媒体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单一形态和马克思主义 的 “被学习” 状态, 寻求权威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点,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和普及, 如 “红段子” 现象, 就是解决如何将主流文化更好地切 入网络市场空间的尝试, 它摒弃了令人感到厌倦的 说教式做法, 以更符合现代传播特征的方式来传播 也可以运用在线视频网络、 网上访谈、 博 文化精神。 客、 论坛、 建设掌上学习平台以及短信、 动漫等多种 表现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吸引力。 新 媒体的传播技术, 给我们创造了全方位地实施多媒

体战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丰富和发展着马克 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在信息社会, 我们党只有主动 把握和用好新媒体, 使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 “三化” 真正落到实处。 平台,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 在新媒体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性强, 科技含量大, 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过硬 的, 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 具备较强研发能 在现阶段,新媒 “ 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体行业人才需求旺盛, 其中网络、 动漫、 游戏、 3G、 新闻、 编辑、 广告、 创意、 营销、 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 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多 样化和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 具备媒体融合管理能 力的高端管理人才和运营人才紧缺。 在以技术和模 式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媒体企业,对技术开发、 游戏动漫、 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编导等专才和复合 ” 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增幅高达 82%。 [6] 就宣传和传 播马克思的网络编辑来说, 与传统媒体的相关编辑 相比, 他们必须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专业背 景, 有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的理论、 政策、 政治素养。 在编辑业务上, 除掌握编辑规范、 有文字编辑能力 音视频的采编能力, 要具备选题策 外, 还要有图片、 划、 组织话题、 活动组织、 解读新闻、 把关舆论等能 力; 在技术上, 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新闻编辑操作, 将 新技术、 新手段及时应用到编辑业务中; 在组织协 总之, 是具有较 调上, 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运营能力。 高的专业素养、 较强的业务能力、 前沿的创新思维 和训练有素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56. [2]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95.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 人民日报, 2008- 06- 21. [5]陆小华.新媒体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8. [6] 王斌.2010 新媒体产业发展十大趋势[O L]. 新传媒网, 2010- 01- 04. (责任编辑 叶剑锋 )



  本文关键词: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5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