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列宁:暴力和敌友辨认政治

发布时间:2018-02-04 03:28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暴力 敌友辨认 出处:《现代哲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把暴力和敌友辨认政治这两个词组作关联,似乎是合情理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暴力是政治国家的一部分,同国家和阶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不平等的角色分配之敌友辨认的政治生活过程和现象。但这里用做标题的这两个词组却包含着一个辛辣的真理:若政治在于敌友辨认,但敌友原本都可以是隐匿的甚至假想的。就理解我们时代社会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阶级斗争"的严格意义,实质在于揭发和构建敌友的真实面目。如今,面对民主思想的逼进,可以说,敌友的辨认话题已经外在于以往所可能具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模式和与其相对立的自由主义国家模式。然而,这一点只在理想的维度中才是真实的,我们不应忽视和平和发展这两个词组主导的现代性话语在什么意识层面上可能具有合适性。
[Abstract]:It seems reasonable to associate violence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emies and friends in politics. In recorded human history, violence is part of a political state. Associated with the state and class are the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of political life identified by the enemies and friends of a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oles. But these two phrases, used here as the title, contain a bitter truth:. If politics l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emies and friends.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times, the strict meaning of "class struggle"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is understood. The essence is to expose and build the true face of the enemy and friends. Nowadays, in the face of the imminent advance of democratic ideas, it can be said.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of enemies and friends is already extrinsic to the socialist state model and the liberal state model that might have existed in the past. However, this is true only in the ideal dimension. We should not lose sight of the possibl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modern discourse dominated by the two phrases pea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X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A821
【正文快照】: 一、对“暴力”的正确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恩格斯以为,这句话强调指出:暴力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关于这些,杜林先生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他只是在叹息和呻吟中承认这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家成,李群芳;教育与产业的深层沟通和教育质量的生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宋一;;“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李立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魏萍;霍涌泉;;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与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永年;关于剥削概念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湘辉;周发明;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曹东勃;;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两难困境[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趋向——从阶级阶层结构到和谐社会建构[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保华;我国社区矫正的困境及出路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晓莉;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2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3 马俊峰;;论马克思的两种政治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5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6 彭勃;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参与[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02期

7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陈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10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全面坚持唯物史观,切实建设政治文明[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国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9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89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