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的三种理论图景——从列宁、葛兰西到拉克劳、墨菲

发布时间:2018-04-05 17:30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制度 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出处:《天府新论》2015年02期


【摘要】:意识形态体系与权力制度体系是上层建筑的两大构成部分,二者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多重面向。对意识形态与制度互动关系的关注成为从列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维度,列宁、葛兰西和拉克劳、墨菲的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发展阶段。列宁的"政治领导权"思想奠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将其系统化,而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拉克劳和墨菲提出的"话语领导权"理论对"意识形态—制度"的分析范式做出不少创新性发展。系统分析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三阶段的理论见解,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与"制度的意识形态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Abstract]:Ideology system and power system system are two parts of superstructure. They support each other, contain each other and transform each other.Th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system has become the basic theoretical dimension from Lenin to Western Marxists in developing Marxism. Lenin, Gramsci, Laclau and Murphy's thoughts are the three most representat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Lenin's thought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laid dow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analytical paradigm of Marxist "ideology-system", which was systematized by Gramsci's thought of "ideological leadership".The theory of "discourse leadership" put forward by La Crowe and Murphy, as post-Marxists, makes a lot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the analytical paradigm of "ideology-system".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and combing the theoretical views of the three stages of Marxist "ideological-institutional" analysis paradigm,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
【基金】:陕西省2013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意识形态与制度演化的关联互动: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视域”(编号:13A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约翰·克拉尼奥斯卡斯;飞扬;;拉克劳《论民粹主义理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8期

2 夏莹;;“卢森堡困境”真的存在吗——论拉克劳、墨菲对卢森堡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J];学术月刊;2006年08期

3 俞吾金;;左翼理论家们的阿基里斯之踵——以对拉克劳思想的剖析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年01期

4 曾枝盛;评拉克劳和墨菲的社会主义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刘玉新;;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沈朝华;;对拉克劳和墨菲激进多元民主理论的质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孔明安;;普遍性问题与后现代政治学的困境——兼论齐泽克对拉克劳普遍性概念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2年07期

8 曾枝盛;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J];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9 陈炳辉;;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冯燕芳;;拉克劳和墨菲的社会主义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佩惠;;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社会主义领导权理论的批判性分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2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霸权概念的出场形态——论拉克劳和莫菲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解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振怡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拉克劳的“话语”认同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炳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剖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磊;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3 褚当阳;话语哲学与霸权政治[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道建;后身份——拉克劳身份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王罕哲;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令小雄;拉克劳与墨菲的文化霸权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立泰;拉克劳与墨菲思想中的霸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霁;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D];山西大学;2008年

6 车俊杰;拉克劳和墨菲激进多元民主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孙越雷;拉克劳与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崔乐乐;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政治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晓密;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昕;拉克劳、墨菲政治哲学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5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15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