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及其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7 13:36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人民群众 ; 参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是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活动中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内涵丰富,在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历史前提,指出实现物质利益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动因与直接目的,强调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并充分体现"人民性"原则。我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为指导。
[Abstract]:Marxist view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formed,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olitical struggle of the proletariat for democratic rights an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e concept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material interests is the realistic motive and direct purpose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t is emphasized t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ust adhere to and fully embody 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character".The practice of expanding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China must be guided by Marxist view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全;民法精神溯源——兼论民法与市民法的关系[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2 裴松宪;公民社会理念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董文军,曹盛;经济法的利益观[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4 张博颖;“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5 马敏;德国选举制度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分析[J];德国研究;2002年01期

6 吕鹏;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功能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叶长茂;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季亚丽;行业协会自治的法律制度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尹锐,张喜民;中国法治必须构筑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对抗的社会结构[J];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田忠;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J];理论与改革;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牟宗艳;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民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廉;民国时代经济法律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齐凌云;政党、工会与阶级基础[D];复旦大学;2005年

6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7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张启强;公共选择与立宪民主[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伦刚;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2 管征;宪法基本权利之私人效力[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傅建平;论刑法的谦抑原则[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4 江乃兵;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蒂;民法典立法条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郭荣贵;中国社会资本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规制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莹;市民社会:沉默权的现实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皋华萍;论公务员分类制度[D];苏州大学;2005年

9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10 刘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现代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认识上的创新[J];学理论;2011年24期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辅导[J];共产党员;2011年13期

3 蒋成贵;;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探析[J];传承;2011年20期

4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5 周璇;;浅谈以人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6 赵明杰;;论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渊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5期

7 陈佳;钟兴明;;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科学内涵[J];求实;2011年S1期

8 李继力;;列宁执政党党群观及其时代价值[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09期

9 谷建恩;;浅谈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周刊;2011年28期

10 赵银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锦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宋毓均;;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的重要发展[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谭献民;王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占英;黄玉;;邓小平是把握、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光辉楷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10 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团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科学发展[N];钦州日报;2010年

2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执笔 刘月 贾玉娥 景兰杰;以“五化”推进“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9年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N];人民日报;2004年

4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徐崇温;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光明日报;2009年

6 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记者 张梦薇 通讯员 袁银传 曹亚雄;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考虑语境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董德刚;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N];人民日报;2004年

9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小组;先进性建设的几条规律[N];广西日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要增强为民意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0年

2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袁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茹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兰州大学;2006年

8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3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63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