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文选题:马克思和谐观 + 异化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和谐,,作为一种美好的夙愿,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谐问题的研究业已成为学界最富活力、最具魅力的思潮之一。古往今来,关于和谐的研究从未淡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抑或古典哲学家都曾对和谐进行过不同视角、不同程度的论述,这些形色各异的和谐理论助推了马克思和谐观的生成与发展。文章借助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仔细研读,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同一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三大领域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马克思和谐观的基本内容。结合马克思和谐观的发展脉络、概念解读以及内容考察,文章从协调性、系统性、批判性和包容性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特征。通过扬弃异化、自由劳动、普遍交往以及科学实践四条主线考察了马克思和谐观的具体形成路径。马克思的和谐观作为一个日臻完善的成熟过程,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去蔽与回归,为进一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指导。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又是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是两个和解的实现及历史之谜的解答,更是对当代中国及世界如何实现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系统回应。
[Abstract]:Harmony, as a beautiful long-cherished wish, involves various fields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harmon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nergetic and attractive trends of thought in academic circles. Throughout the ages, the study of harmony has never faded ou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Both utopian socialists and classical philosophers have discussed harmon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egrees. These harmonious theories of different shapes and colors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view of harmony. By studying the classical works of Marxis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examin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Marx's view of harmony from the three major fields of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the ident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union of free peopl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harmony, concept interpretation and content investigation,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view of harmony from four aspects: coordination, systematization, criticism and inclusiveness. Through the four main lines of sublation, free labor, general communication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crete forming path of Marx's harmonious view. As a mature process, Marx's concept of harmony is a guide to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s the product of social practice, it is the fundamental embodiment of human liber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wo reconciliation and the solution of historical riddle, and the systematic response to how to realize stability and orderl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orld.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B0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政亮;;马克思在东亚[J];读书;2008年11期
2 刘宗碧;;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与唯物史观确立的关系[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璐璐;;试论卢卡奇的历史概念[J];学术交流;2011年05期
4 彭;是继承、“颠倒”,还是“断裂”?——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J];现代哲学;1992年02期
5 庞晓名;;马克思与斯宾诺莎关系辨析[J];青年思想家;2002年03期
6 张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解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7 何良安;;从“类存在物”及其生命实践看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的比较[J];江淮论坛;2007年01期
8 丁国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莫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读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理论界;2011年03期
10 谢立敏;;试析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意义[J];教书育人;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3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韩立新;;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7 许斗斗;;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和过程性——兼与张奎良先生商榷[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世祯;;是批评还是赞扬?——评《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错误》[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雅林;;“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孟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方法论分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遥译;当前危机导致马克思理论的回归[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花蕾 袁和静(书评人);马克思如何看待21世纪[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梁中堂;加强马克思遗著出版的几点建议[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舫;回归马克思的思想本真[N];人民日报;2011年
6 辽宁大学 宋伟;后现代主义并未超出马克思理论视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包心鉴;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N];人民日报;2007年
8 [法]Jean-Claude Delaunay;国家在现代马克思理论中命运如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吴越;让学生幸福地学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10 包随义;建设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N];中国民航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光秀;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4 韩景云;马克思政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7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8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李楠;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指向[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6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7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8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