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平等
本文选题:马克思 + 恩格斯 ; 参考:《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03期
【摘要】:马克思的确与当今的平等主义者享有许多相同的政治目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赞同他们的平等主义直觉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平等"视为一种政治概念和价值,认为它可以促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这种"平等"不同的是,马克思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废除当前以资本主义为表现形式的阶级社会。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需要考察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利和道德以及阶级社会的彻底批判。
[Abstract]:Marx did share many of the political goals of today's egalitarians, but to be sure, he did not agree with their intuitive ideas of egalitarianism. Marx and Engels always regarded equality as a political concept and value,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ie. In contrast to this kind of equality, Marx advocated the abolition of the class society in the form of capitalism on the basis of hi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sk why Marx is not an egalitarian, we need to examine his thorough criticism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rights and morality, and class society.
【作者单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研究资助项目(AS1206) 南开大学哲学院“985工程”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NKZX985QN-201201)的资助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钱善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启蒙运动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全华;;论康德的教育现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2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3 马俊峰;;论马克思的两种政治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5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6 彭勃;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参与[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02期
7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陈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10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全面坚持唯物史观,切实建设政治文明[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3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国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2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3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