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
本文选题:马克思 + 民生思想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从当代语境中解读马克思相关思想理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它深切地表达了马克思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及生存、发展的关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深入阐发马克思思想理论中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导向。
[Abstract]:It can be found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at Marx's classical works contain rich though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deeply express Marx's concern for the living conditio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sses.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ivelihood issu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Marx's thought theory, for us to establish a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orient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focusing o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8JA710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陈立人;;论构建和谐自我[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6期
4 金佩华,李亚萍;试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8期
5 邹吉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凤君;自由: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马克思、萨特自由观简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8 程晓红;环境教育中的教师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环境教育;2003年02期
9 寇东亮;;自由:道德的形成根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单培勇;对国民素质结构与分类的再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志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符丽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关系辨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毅;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任宪友;可持续发展适度人口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邓春玲;论人的全面发展[D];湘潭大学;2001年
8 李艳萍;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贤斌;;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刘茜;李娜;;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现阶段民生建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8期
3 郭树勇;花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社会观[J];国际观察;2011年05期
4 郑宏璋;;《列宁论反对修正主义》[J];读书;1960年09期
5 云高;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胜利——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6 李子昭;;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7 高文福;《资本论》没有过时[J];理论导刊;1990年04期
8 劳申;科学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理论品格——《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9 师运山;试论邓小平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及其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启示[J];重庆通信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10 张建设;试论邓小平的两大贡献[J];党的文献;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占英;黄玉;;邓小平是把握、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光辉楷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6 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7 李耀萍;;学习“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8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9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虞蛟;;浅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2 高新民;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独特贡献高新民[N];大连日报;2004年
3 教授 李继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N];解放军报;2002年
4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N];经济日报;2003年
5 邢贲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N];人民日报;2000年
6 严昭柱;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01年
7 闫志民;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N];人民日报;2004年
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向贤彪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副厅长;应在攻读马列原著上下工夫[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哲学所 徐崇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双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乐涛;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瑞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0年
9 刘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辉;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8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3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