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16-11-24 07:3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 OUR NA L O F R E NM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A         

2 0 1 2 年第 2 期 N o . 2 2 0 1 2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黄念然

[ 摘要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评中国形态 的 建 构 是 中 国 几 代 学 人 不 断 寻 求 其 实 践 形 式 和 理 论 形 态 相 统 一 、 政治方向和文化模式相融合的动态历 史 过 程 。 这 一 过 程 分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 态 的 发 生 和 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评 中 国 形 态 的 发 展 与 变 异 、 新 时 期 以 来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 。 总结 这 一 历 史 进 程 的 经 验 得 失 , 将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当 代 形 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文学批评 ; 中国形态 ; 历史进程 [ 作者简介 ]   黄念然 : 文学博士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 ( 以下 简 称 “ 中国形 ) 的建构是一个由世界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 、 由普遍 态” 性理论向具体性实 践 、 由 精 英 化 理 论 向 群 众 性 意 志 转 化 的过程 , 同时 , 它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家推动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发展的过程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评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化 、 时代化 、 实践化和大 众 化 。 这 一 建 构 过 程 包 含 着 三 个 基 本 逻 辑 环 节 : 一是探索与坚持 , 即通过译介与传播 , 去学习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 , 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文 艺工作者的头脑 , 并在理论探讨与文艺实践中以正确的态 度加以坚持和运用 。 二是结合与转化 , 即把马克思主义文 艺原理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 , 突出强调它对中国文艺的 实践性和针对性 , 并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和理论应用 的时间转换 。 三是发展与创新 , 即基于对文艺实践的深度 追问 , 对文艺理论的批判性改造 , 不断践行文艺实践及其 理论探讨的历史性反 思 ,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 形 成 中 国 特 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本文将以上 四化 ” 和 “ 三环节 ” 为 主 要 线 索 , 寻 绎 马 克 思 主 义 述 “ 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构的总体发展历史 。

一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 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到毛泽东 文 艺 思 想 的形成 这 一 历 史 时 段 是 “ 中 国 形 态” 的 萌 生、 发 展 期。 其历史跨度大致为近现代之交到新中国的成立 。 ( 一 ) 马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早 期 译 介 与 传 播 中的选择性吸收 五四运动以来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译 介和传播同 留 学 生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其 主 要 传 播 途 径 有 日 、 俄 、 西欧三条 , 其传播特点表现在革命性的视阈和对 唯物史观的强调 。 这种以日 、 俄等译本为中介的传播由于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研究 ”( 1 1&Z D 0 7 8

— 1 4 8 —

理论来源的间接性 , 既使得译介与传播中的个人创造性得 以发挥 , 也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对 理 论 文 本 的 过 度 诠 释 或 误读 。 五四运动前后的译 介 与 传 播 较 之 前 期 有 了 明 显 的 进 步与提高 。 早期共产党 人 如 李 大 钊 、 陈 独 秀 、 瞿 秋 白 等 在译介与传播中强调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的 革 命 性 和 意识形态功能 。 一些著 名 文 艺 社 团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的译介与传播 起 了 推 动 作 用 。 如 “ 文 学 研 究 会” 对 现 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播 ,“ 创造社 ” 批评群体对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倡 导 , 以 及 “ 未 名 社” 和 “ 太 阳 社” 对 苏 俄文艺理论的译介 与 传 播 , 都 在 这 一 时 期 起 着 薪 火 相 传 的作用 。 左翼文艺界则将译介与传播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 其突出表现是 : 译介与 传 播 的 重 心 从 阐 释 性 文 本 向 经 典 性文本转移 , 形成了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基 本 原 理 引 进 和 革 命文学实践相结合 的 基 本 译 介 原 则 , 展 现 出 从 混 杂 走 向 清晰的总体发展态势 。 ( 二) “ 文艺大众化 ” 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 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 中国形态 ” 的建 构 历 程 同 2 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 关于文艺重大问题的论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 发生于 2 0至 文艺大众化 ” 论 争 充 分 体 现 了 中 国 化 的 马 克 4 0 年代的 “ 思主义文学批评在 大 众 化 方 面 的 自 觉 追 求 。 这 种 追 求 既 体现在文艺制度 的 初 建 方 面 , 也 体 现 在 理 论 探 讨 之 中 。 比如 , 在 2 创 造 社” 就 通 过 设 立 介 绍 马 0 年代中后期 , “ 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基 本 概 念 与 范 畴 的 “ 新 辞 源” 栏 目 来 进行文 艺 大 众 化 的 启 蒙 , 甚 至 在 译 介 与 传 播 活 动 中 将 “ 普罗化 ” 制度化 ; 而 “ 太阳社 ” 在其理论探讨中通过形 — — 成自己的文学理论 链 ( 如蒋光慈的 “ 革 命” 的 文 学— “ )和无产阶级 新写实主义文学 ”— “ 普 罗 文 学 大 众 化” 文学批评规范 ( 如钱杏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 “ 二分 ) 来达 到 大 众 化 、 普 及 化 的 目 的 。3 法” 0年代左翼文艺 运动在文艺大众化讨 论 中 的 理 论 探 讨 呈 现 出 从 多 向 展 开 到浮现重大理论问 题 的 发 展 态 势 , 诸 如 瞿 秋 白 的 文 艺 大 众化 “ 三化 ” 原则的主 张 ( 题 材 的 斗 争 化、体 裁 的 朴 素 , 鲁迅对苏联 “ 化 、 作者的工农化 ) 同路人 ” 理论的选择 “ 性接受 , 左联在 文 艺 大 众 化 讨 论 中 的 身 份 想 象 ( 大众 、“ ) 等,最 写 ” 还是 “ 写大众 ” 大众化 ” 还是 “ 化大众 ” 终汇集为对新旧形 式 关 系 、 大 众 语 和 通 俗 化 等 核 心 问 题 的辩论 , 为后来的延安 文 艺 大 众 化 运 动 的 理 论 探 讨 和 文 艺实践奠定了基础 。 延 安 时 期 的 诗 歌 大 众 化 问 题 讨 论 以 及戏剧改革和新文艺 推 广 运 动 ( 新 秧 歌、新 歌 剧、文 艺 下乡 ) 中的文艺大 众 化 探 讨 , 相 较 于 左 翼 的 文 艺 大 众 化

大众 ” 探讨 , 实现了从理论话语到现实实践 、 从抽象的 “ 到阶级的 “ 大众 ” 等方面的重心转移 。 ( 三) “ 民族形式 ” 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 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 民族形式 ” 论争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 并在 “ 中 国形态 ” 建构中取得一定实绩 : 民 族 性” 的 意 识 觉 醒 催 生 了 中 国 1. 文艺 “ 形态建构过程中对文艺民族特性的思考与体认 茅盾 、 邓中夏 、 蒋光慈 、 鲁迅等人将 “ 民族性 ” 范畴 引入理论探讨与文艺实践中 , 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 在文 艺民族性探讨向左 、 中 、 右三翼展开的过程中及其相互论 战中 , 左翼将文艺的民族性问题同革命现实和民族性改造 联系起来 , 一定程度上给这一问题的探讨打上了革命功利 性的印记 。 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 “ 民族性 ” 的体 民 族 形 式” 论 争 确 立 了 一 种 文 化 学 的 思 认则为后来的 “ 考角度 , 诸如艾思奇 的 文 化 遗 产 继 承 理 论 、 何 干 之 的 民 族传统文化观以及陈 伯 达 对 马 列 主 义 与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中 国民族文化传统 之 间 “ 应 然” 关 系 的 论 述 等,都 是 这 种 文化视角的突出体 现 。 文 艺 民 族 性 问 题 和 文 化 民 族 性 问 题也由此有机关联 起 来 , 并 为 后 来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的 新 文 化构想提供了一个从文艺入手解决文化问题的思路 。 2. 核心问题的浮现 “ 民族形式 ” 问题论争最终聚焦于旧文艺的新式化和 新文艺的民族化 、 民 族 文 艺 与 西 洋 文 艺 的 关 系 、 新 文 艺 的民族形式与现实 主 义 的 关 系 三 个 核 心 层 面 , 深 刻 表 明 民族形式 ” 问题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 学界对 “ 民族形式 ” 理论的成型与拓展 3. 毛泽东 “ 毛泽东 1 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 不仅 9 3 8 年提出的 “ 具有方法论意义 , 也 为 国 统 区 和 延 安 根 据 地 对 “ 民族形 式 ” 的进一步论争给出 了 理 论 依 据 。1 新民 9 4 0年他在 《 民族 形 式 ” 理 论 的 进 一 步 丰 富 , 既 实 主主义论 》 中对 “ 践着他的政治革命 与 新 文 化 思 想 的 结 合 , 也 使 “ 文艺界 民族形式运动 ” 得 到 进 一 步 拓 展 , 如 周 扬 对 民 族 化 与 文 艺发展新方向的 阐 述 , 光 未 然 对 民 族 形 式 表 现 的 剖 析 , 郭沫若对文艺民族 新 形 式 与 大 众 关 系 的 论 述 , 以 及 潘 梓 年对 “ 大众化 ” 与 “ 民 族 化” 的 关 系 的 分 析 等,都 是 毛 泽东 “ 民族形式 ” 理论在各具体层面的展开与补充 。 ( 四 )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作为 “ 中 国 形 态” 建 构 之 典 范 的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是毛泽东及其他马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家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考 察 、 研 究 、 分 析 文 艺 问 题 的 科 学 体 系 ,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 论 同 中 国 文 艺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产 — 1 4 9 —

) 物 。《 在延安文艺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以下简称 《 讲 话》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 形 成 的 重 要 标 志 , 其 中 有 在 时 代 革 命 和新文化构 想 的 实 践 中 进 行 文 艺 批 评 的 时 代 创 新 意 识 , 有把 “ 为人民大众 ” 作为其理论出发点的人民大众意识 , 也有大力提倡具有中 国 气 派 与 中 国 作 风 的 文 艺 批 评 的 民 族意识 。 从这个意义 上 讲 , 它 是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中国化 、 民族化的典 范 之 作 。 同 时 , 我 们 也 应 认 识 到 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 论 家 在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形 成 过 程 中的重要作用 。 比如 : 瞿 秋 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观 及 其 在译介方面的巨大贡 献 与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的 形 成 有 着 不 容忽视的联系 ; 鲁迅对 文 学 与 政 治 、 文 学 与 革 命 、 文 学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等 问 题 的 阐 述 , 对 文 艺 社 会 作 用 及 文 艺真实性 、 阶级性与 人 性 等 的 剖 析 , 都 达 到 了 那 个 时 代 马克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化 的 新 高 度 , 这 在 毛 泽 东 的 “ 鲁迅论 ” 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 冯雪峰的革命现实主义 的理论建树 、 “ 鲁迅论 ” 中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实 践 、 “ 主观力 ” 与 “ 人民力 ” 的创新性以及 《 论民主革命的文 艺运动 》 中的理 论 探 索 , 都 足 以 说 明 他 在 “ 中 国 形 态” 的建构和毛泽东 文 艺 思 想 形 成 中 的 重 要 成 就 。 此 外 , 茅 盾的现实主 义 文 学 理 论 对 毛 泽 东 的 文 艺 源 泉 论 的 补 充 , 张闻天的新民主主 义 文 化 建 设 理 论 ( 新 文 化 四 要 求:民 族的 、 民主的 、 科学的 、 大 众 的 ) 对 毛 泽 东 的 新 文 化 构 想的启发等 , 都在 “ 中 国 形 态” 的 建 构 史 上 值 得 书 写 一 笔 。 在中国现代文艺 思 想 史 上 备 受 争 议 的 周 扬 , 其 文 艺 思想的理论品格及 其 与 《 讲话》 的 互 动 关 系 也 值 得 学 界 进行新的开掘 。 而胡风 的 实 践 性 文 艺 观 及 其 创 造 性 转 换 并不因其后来的个人 悲 剧 而 掩 盖 其 与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之 间的内在联系 , 他 的 “ 主 客 观 化 合 论” 是 对 文 艺 创 作 规 律的深刻揭示 , 他 的 “ 精 神 奴 役 创 伤 论” 体 现 了 对 异 化 问题的本土探索 , 他 的 “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论” 体 现 了 对 作 家主体意识的关 注 , 他 的 “ 到 处 都 有 生 活 说” 则 是 对 毛 泽东文艺源泉论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疏 漏 的 弥 补 。 所 有 这 些 , 都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种创造性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

新秩序 。 这一时段受 苏 联 政 治 与 文 艺 思 想 的 影 响 , 出 现 过多次思想批判运 动 , 但 在 坚 持 和 巩 固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中国形态 ” 的建 理论上 , 其主流仍是积极的 、 正面的 ,“ 构也仍然处于发展之中 。“ 文化大革命 ” 十年 , 由于左倾 中国形态 ” 的建构出现了严重的变异 , 产 理论的盛行 ,“ 生了多种理论误区和现实灾难 , 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 。 ( 一) “ 十七年 ” 文学批评 : 科学性 、 现代性 理论改造与 “ 中国形态 ” 的巩固 “ 十七年 ” 文学批评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艺批评以及 五四运动以来的各种 资 产 阶 级 文 艺 批 评 进 行 了 马 克 思 主 义的批 判 性 继 承 和 科 学 化 的 改 造 , 一 定 程 度 上 巩 固 了 “ 。 这种科学性 、 现代性改造主要有三条途径 : 中国形态 ” 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 为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时 期 的 文 艺 发展以及为摆脱苏联 政 治 与 文 艺 思 想 的 束 缚 而 进 行 的 调 同 音 乐 工 作 者 的 谈 话》中 对 “ 民 整 。 比如 : 毛泽东在 《 族化 ” 问题进行了更 深 入 的 阐 述 , 他 提 出 的 “ 双 百” 方 针不仅符合文艺发 展 的 内 在 规 律 , 更 从 民 主 性 的 理 论 高 度提升了 “ 中国形 态 ” 的 理 论 品 格 , 他 带 有 鲜 明 方 法 论 古为今用 、 推 陈 出 新 ” 思 想 既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历 特色的 “ 史辩证法在文艺问题中的创造性运用 , 也为 “ 中国形态 ” 的建构指明了民族 化 的 努 力 方 向 。 周 恩 来 在 社 会 主 义 时 期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 论 中 国 化 进 程 中 , 充 分 考 虑 到 文 艺 的固有特性和它作 用 于 人 与 社 会 的 特 殊 实 现 方 式 , 对 社 会主义的文艺价值 取 向 以 及 文 艺 的 阶 级 性 与 人 民 性 、 继 承性与创造性 、 民族性与世界性 、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 产 的 关 系 、 党 对 文 艺 工 作 的 领 导 与 艺 术民主 、 作家的个人 素 质 建 设 、 知 识 分 子 与 工 人 阶 级 的 关系等诸多文艺问 题 作 了 全 面 的 辩 证 的 阐 述 , 不 仅 超 越 了单纯从社会政治的 视 角 来 要 求 文 艺 和 仅 从 文 艺 本 身 看 文艺的局限 , 而且在延 续 和 加 快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 方 面 作 出 了 不 可 磨 灭 的 贡 献 。 二 是 当时主流文艺方针与 代 表 人 物 在 对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的 宣 传和实践中进行马克 思 主 义 文 艺 基 本 原 理 同 中 国 文 艺 批 评实践相结合的理 论 探 索 , 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起 到 了 深 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 批 评 中 国 化 实 践 的 积 极 作 用 。 比 如 , 周 扬在批判 修 正 主 义 和 清 算 教 条 主 义 两 条 战 线 上 “ 作 战” 时 , 对文艺艺术性 、 创作 规 律 作 了 集 中 体 认 和 阐 发 。 他 对形象化的强调 , 对艺术特殊性的重视 , 在克服公式化 、 概念化方面的努 力 , 都 有 其 积 极 的 作 用 。 何 其 芳 坚 持 用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进 行 文 学 史 研 究 , 对 当 时 流 行 的 “ 厚 今薄古 ” 观念进行 了 反 驳 , 他 关 于 艺 术 典 型 问 题 的 “ 典 型性并不等于阶 级 性 ” 的 看 法 , 他 的 “ 实践是检验一切

二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 发展与变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 文 化 大 革 命” 结 束,是 “ 中国形态 ” 进一步发展以及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变异 的时期 。“ 十七年 ” 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进程中扮演着创 、 整合中外文学资源 、 确立文学新秩 新 “ 革命文艺理念 ” 序等方面的重要角 色 , 其 目 标 是 建 构 社 会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 1 5 0 —

理论的标准 ” 的主张 以 及 著 名 的 “ 共 名” 说 等,都 使 得 一些重要文艺理论 问 题 得 到 了 进 一 步 探 索 。 三 是 那 些 被 边缘化 、 处于政治斗争 风 口 浪 尖 而 又 执 著 于 真 理 的 文 艺 理论家们在理论探讨 的 “ 破” 与 “ 立” 中 接 续 着 马 克 思 主义文学理论的血 脉 。 就 “ 破” 而 言,有 胡 风 在 其 体 验 现实主义文艺思 想 中 以 “ 主 观 战 斗 精 神” 对 流 行 的 “ 主 文艺 宗 派 主 义 ” 的 批 判 ; 有 秦 兆 阳 在 观公式主义 ” 和 “ 其现实主 义 理 论 探 索 中 对 苏 联 的 “ 社 会 主 义 现 实 主 义” 创作方法和 “ 文艺 从 属 于 政 治 ” 观 念 合 理 性 的 质 疑 ; 有 黄药眠 “ 生活实践 论 ” 对 苏 联 教 条 主 义 文 论 的 批 驳 ; 也 干预 生 活 ” 命 题 对 苏 俄 “ 无 冲 突 论 ” 的 突 破。 有学界 “ 就 “ 立 ” 而言 , 在文学 内 部 规 律 探 讨 中 , 有 巴 人 的 “ 人 情” 论 、王 叔 明 的 “ 人 性 ” 论、 钱 谷 融 的 “ 文学是人 、 邵荃麟的 “ 学” 中间人物 ” 论和 “ 现实主义深化论 ” 以 及张光年的 “ 题材多 样 化 ” 论 等 。 此 外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美学中国化的初步 尝 试 方 面 , 王 朝 闻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审 美 经验论对中 国 鉴 赏 家 和 艺 术 家 美 学 传 统 的 创 造 性 继 承 、 《 新艺术创作 论 》 对 艺 术 辩 证 法 的 阐 扬 , 以 及 《 美学概 论 》 在马克思主义 美 学 中 国 化 的 普 及 方 面 的 探 索 , 在 这 一时期都是难能可贵的 。 ( 二 ) 政治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 态的变异 “ 文化大革命 ” 是形势认识和理论追求出现严重错位 的产物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正确方 向 的 背 离 , 给 文 艺 界 带 来 了 一 场 浩 劫 , 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 态 的 建 构 发 生 了 断 裂 与变异 。 文艺界的主流 意 识 形 态 及 其 理 论 的 推 广 与 宣 传 者通过歪曲马克思主 义 文 艺 理 论 而 为 现 实 的 政 治 斗 争 服 ) ,不仅没有为马克 如 “ 部队文艺工作 座 谈 会 纪 要 ” 务 ( 思主义文学批评中 国 化 的 实 践 提 供 新 的 理 念 , 反 而 在 极 左路线和庸俗社会 学 的 主 导 下 , 完 全 歪 曲 和 篡 改 了 马 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所 强 调 的 现 实 主 义 及 其 真 实 性 原 则 , 将 文艺的政治性 、 功利 性 推 到 实 用 主 义 的 极 端 。 这 一 时 段 的马克思主义文学 批 评 理 论 的 探 讨 陷 入 了 多 重 误 区 , 出 、“ 、“ 现了文艺性质认识中的所 谓 “ 从 属 论” 服 务 论” 工 , 创作方法认 识 中 所 谓 的 “ 、 “ 、 具论 ” 三突出” 两结合” “ ,以 及 文 艺 与 生 活 关 系 认 识 中 的 所 谓 “ 题材决定论 ” 唯 、“ 。 一源泉论 ” 改造先行论 ”

“ 中国形态 ” 建构的多 元 综 合 创 新 期 。 其 中 ,“ 文化大革 命 ” 结束到 8 0 年代中期是文艺理论界的自我反思和调整 期 , 文艺学的各种论争 对 于 恢 复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学 说 的 指导地位 、 重启 “ 中国 形 态 ” 建 构 , 起 了 积 极 的 推 动 作 中 国 形 态” 建 构 的 创 用 。 邓小平文艺思 想 是 这 一 时 期 “ 新性 、 典范性成果 。8 中国 0 年代中 期 到 9 0 年 代 初 期 ,“ 形态 ” 的建构在学 界 的 理 论 自 主 性 追 求 中 稳 步 前 行 。9 0 年代以来 , 社会文 化 转 型 语 境 下 的 “ 中 国 形 态” 的 建 构 实践则具有面向当 代 、 面 向 世 界 、 注 重 对 话 、 注 重 理 论 创新的鲜明时代特征 。 ( 一) 新 时 期 以 来 的 文 艺 学 论 争 与 “ 中国形 态 ” 的建构实践 从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到 8 0 年代中期 , 伴随着文艺 学问题的各种论 争 ,“ 中 国 形 态” 的 建 构 在 论 辩 中 发 展, 其间伴随着各种对 立 因 子 的 碰 撞 与 冲 突 , 如 文 艺 观 念 的 旧与新 、 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浅与深以及政治气候的阴与 晴等 , 将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伊始理论界霜冻初解的历史 场景一并敞现了出来 。 文艺与政治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 经过反复论辩 , 最终正式以 “ 文艺为人民服务 、 为社 会 主 义 服 务 ” 取 代 “ 文艺从属于 、“ 政治 ” 文艺为政治服务 ” 的口号 。 这次拨乱反正强调了 文艺的相对独立 性 , 对 党 的 文 艺 方 针 作 了 重 大 调 整 , 为 “ 中国形态 ” 的建构打开了思想解放的新局面 。 现实主义问题论争 及 其 相 伴 而 生 的 艺 术 真 实 和 艺 术 典型问题的论争 , 强调 了 文 艺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及 艺 术 真 实 与生活真实的区 别 , 突 出 了 思 想 性 和 艺 术 性 的 统 一 , 区 写 真 实” 与 分了自然主义与 现 实 主 义 的 界 限 , 清 理 了 “ “ 写本质 ” 的关系 , 开掘了艺术典型的多种内涵和基本特 征 ,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的原貌 。 其中贡献尤大者是理论家陈涌 , 他以 “ 真实性 ” 、“ 、“ 与 “ 倾向性 ” 典型 ” 与 “ 阶级性 ” 美学 ” 与 “ 历史 ” 等核心范畴构筑其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体 系 , 注 重 培 育 理 论感 、 历史感和艺术 感 “ 三 感” 的 结 合,始 终 坚 持 把 握 经典文论应回到经 典 作 家 的 原 著 和 回 到 对 象 ( 作 品) 本 身 。“ 两结合 ” 问题论争中 , 王元化用感性 — 知性 — 理性 三分法的哲 学 认 识 论 , 取 代 感 性 — 理 性 二 分 法 , 廓 清 了 学界对马克思 “ 由抽象上升到 具 体” 这 一 经 典 命 题 的 惯
1] ,对 文 艺 界 的 “ 、 “ 、 “ 性认知 [ 抓 要 害” 抓 本 质” 写本

三 、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新时期开始至今 ( 指 “ 文化大革 命 ” 结 束 至 今 ) 是

、“ 质” 三突出 ” 等错误文艺观进行了认识结构上的纠偏 。 不少论争使得马克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的 原 貌 得 到 了 不 同 程 度的恢复与应用 , 比 如 : 在 “ 形 象 思 维” 问 题 论 争 中 引 入马克思主义 认 识 论 中 关 于 “ 掌 握 世 界” 方 式 的 论 述, — 1 5 1 —

用马克思主义历 史 唯 物 论 解 释 “ 共 同 美” 的 形 成,用 马 克思主义的 “ 美学 的 和 历 史 的 观 点 ” 取 代 “ 政治标准第 文学的人民 一 、 艺术标准第二 ” 的 文 艺 批 评 原 则 , 在 “ 性 ” 问题的论 争 上 打 破 了 言 “ 人 民 性”必 取 消 “ 党 性” 原则的理论禁区 , 从 “ 民 主 性 精 华” 的 理 论 高 度 上 承 认 了 “ 人民性 ” 存在的 合 法 性 , 等 等 。 一 些 论 争 则 凸 显 出 “ 中国形态 ” 建构的自觉意识 。 如 :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 发展不平衡关系问题 的 论 争 直 接 同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经 济 与 文艺建设的现实 联 系 起 来 ; 在 从 人 性 、 人 道 主 义 的 讨 论 到 “ 文学是人学 ” 命 题 的 重 新 确 立 过 程 中 , 周 扬 、 黄 药 眠 、 王蒙 、 钱谷融等学者 或 从 理 论 的 自 我 批 判 、 或 从 马 克思主义社会实 践 理 论 、 或 从 创 作 经 验 的 实 际 、 或 从 人 性共同形态与典型 的 关 系 等 方 面 , 不 同 程 度 地 深 化 了 对 这一命题的本土探索 。 ( 二) 邓 小 平 文 艺 思 想 的 创 新 性 及 其 对 “ 中 国形态 ” 建构的影响 邓小平文 艺 思 想 是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文 艺 思 想 。 它作为当代马克思主 义 和 当 代 中 国 文 艺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 学 说 和 毛 泽 东 文 艺 思 想 在 新 的 历 史条件下的继承和 创 新 性 发 展 。 文 艺 学 界 在 邓 小 平 文 艺 思想指导下 , 深入进 行 “ 中 国 形 态” 的 探 索,在 一 些 方 面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 :( 1) 在 文 艺 与 政 治 及 社 会 生 活 关 系问题上 , 通过纠正 传 统 机 械 反 映 论 的 偏 颇 , 深 入 探 讨 了文学主体性及艺 术 反 映 能 动 性 问 题 。( 2) 在 文 艺 本 质 问题上 , 吸收传统意识形态论 、 艺术反映论的有益成分 ,, 整合现代西方哲学 、 美学思想 , 先后提出了情感本体论 、 自由象征说 、 审美反映论 、 审美意识形态论等多种新说 , 丰富 、 拓展和深化 了 对 文 艺 本 质 的 认 识 。( 3) 在 文 艺 理 论哲学基础问题上 ,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哲 学 反 映 论 或 辩 证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为 基 础 , 深 入 拓 展 了 以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为基础的哲学实践 论 的 研 究 , 一 定 程 度 上 实 现 了 文 艺 理 论研究中实践品 性 的 回 归 。( 4) 通 过 对 人 性 、 人 道 主 义 文学是人学 ” 的命题 , 和异化问题的论争 , 重新确立了 “ 并对马克思主义人 学 理 论 进 行 了 补 充 和 丰 富 。( 5) 重 新 探索了马克思主 义 倡 导 的 “ 美 学 的 观 点” 与 “ 历史的观 点 ” 有机统一的理 论 , 初 步 建 立 了 “ 外 部 研 究” 和 “ 内 部研究 ” 相结合的文艺理论研究格局 。 ( 三) 实 践 论 美 学 的 拓 展 与 “ 中 国 形 态” 的 建构 美 的 本 质”的 美 学 大 讨 2 0 世纪 5 0—6 0年代关于 “ 论 , 到了 8 0 年代演化为实践论美学的独树一帜 , 促其蓬 勃发展者当推李泽 厚 、 朱 光 潜 、 蒋 孔 阳 等 人 。 李 泽 厚 的 — 1 5 2 —

主体性实践美学通过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实 践 观 改 造 康 德 的 先 实 践” 范 畴 中 潜 含 的 “ 主 体 性” 内 验主体性 , 突出了 “ 涵 , 这对于推动美学摆脱静态的认识/反映模式 , 对于文 — — 文艺社会学阈限 , 艺学界突破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哲学 — 有着深 远 的 意 义 。 李 泽 厚 的 “ 积 淀 ” 说, 虽 然 只 是 对 “ 实践 ” 范畴之于僵硬的心物 、 主客以及感性与理性对立 的超越等问题的 理 论 猜 想 , 但 其 对 康 德 先 验 认 知 模 式 、 、 皮亚杰的发生认 荣格原型理论 、 贝尔 “ 有意味的形式 ” 识论原理和格式塔 心 理 学 的 “ 异 质 同 构” 等 西 方 思 想 资 源都进行有效吸 纳 , 并 与 马 克 思 的 “ 自 然 的 人 化” 等 思 想相互参证 , 不失为一 种 当 时 高 出 国 内 同 侪 的 本 土 理 论 创构 。 朱光潜之于 “ 中 国 形 态” 建 构 的 重 要 意 义 不 仅 仅 在于他 呼 应 李 泽 厚 引 用 马 克 思 实 践 观 点 的 做 法 , 将 其 “ 美是主客观统一 ” 观点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融为一体 , 借 以形成新的实践 论 美 学 观 ; 更 在 于 他 的 自 我 解 剖 、 自 我 批判精神和对真理 永 不 停 息 的 寻 求 , 以 及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自觉学习与不断 发 现 。 相 比 某 个 概 念 范 畴 或 理 论 形 态 的建立 , 这种精神 在 未 来 的 “ 中 国 形 态” 探 索 中 更 弥 足 美在创造中 ” 是蒋孔阳自选集的书名 , 是其美学 珍贵 。“ 思想新体系的凝练 , 也 是 其 学 术 品 格 与 心 路 历 程 的 集 中 体现 。 他的以实践论 为 哲 学 基 础 , 创 造 论 为 核 心 的 审 美 、 关系论 , 其理论创新是 多 方 面 的 , 诸 如 “ 美 在 创 造 中” “ 、美 是 “ 美是多层累的 突 创 ” 自 由 的 形 象” 等 多 个 命 题 的提出 , 不仅继承了马 克 思 主 义 学 术 研 究 的 历 史 性 研 究 和逻辑性建构相结 合 的 原 则 , 更 显 示 出 历 史 总 结 和 再 创 造的品格 。 ( 四) 理 论 自 主 性 的 追 求 与 “ 中 国 形 态” 的 建构 在理论自主性的追 求 中 拓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理 论的深度与广度 是 这 一 时 期 “ 中 国 形 态” 建 构 特 点。主 要体现在 :( 1) 对文艺研 究 方 法 的 多 元 化 追 求 。8 0年代 中期以来 , 各种西方现 当 代 文 艺 学 方 法 被 纷 纷 引 进 本 土 文艺批评实践 , 并大致 形 成 了 科 学 主 义 和 人 文 主 义 两 大 派别 。 它们对批判庸 俗 社 会 学 和 机 械 论 的 思 维 方 式 、 推 动文艺研究方法的 多 样 化 、 丰 富 和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辩 证思维 , 起到了一 定 的 促 进 作 用 。( 2) 文 学 的 主 体 性 论 争 。 刘再复的文学 主 体 论 作 为 对 “ 文 学 是 人 学” 这 一 原 有命题的深化努 力 , 因 其 “ 主 体” 的 先 验 给 定 性 而 陷 入 理论盲区 , 与马克思关 于 人 的 主 体 性 发 展 的 三 大 历 史 形 态的理论也有所偏 离 , 并 由 此 引 发 了 学 界 关 于 文 学 主 体 论与文学反映论 的 论 争 与 冲 突 。 它 在 “ 中 国 形 态” 建 构 进程中的意义就在于 它 引 发 了 学 界 对 庸 俗 社 会 学 之 弊 端

的思考和对单纯认 识 论 文 艺 学 的 反 思 与 批 判 。( 3) 文 学 “ 审美反映 ” 论和 “ 审美意识形态 ” 论的确立 。 从其形成 过程来看 , 它们是中国 学 者 在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基 本 原理的同时 , 整合本 土 理 论 创 造 ( 如王国维的超功利艺 不 用 之 用” 文 艺 本 质 观、朱 光 潜 的 术本质观 、 鲁迅的 “ 艺术审美本质理 论 、 蔡 仪 的 形 象 反 映 说 、 李 泽 厚 的 情 感 , 又经钱中文 、 童 表现说 、 王朝闻的艺术审美反映说等 ) 庆炳 、 王元骧等学者通 过 对 文 学 政 治 工 具 论 的 深 入 批 判 和对文学特殊性的 深 度 开 掘 , 并 整 合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存 在 与意识的关系理论和 经 济 基 础 与 上 层 建 筑 的 关 系 理 论 而 形成的 。 可以说 , 它们 既 是 中 国 当 代 学 者 的 集 体 理 论 结 晶 , 也是对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的 创 造 性 延 伸 。( 4) 在 “ 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 的建设性探讨中初步提出中国特 色文学理论的当 代 形 态 构 想 。 陆 贵 山 、 朱 立 元 等 人 的 当 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体 系 建 构 和 董 学 文 的 以 文 学 理 论 科 学性诉求为理论支撑 的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学当代形态的构想 , 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 。 ( 五 ) 社会 文 化 转 型 语 境 下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9 0 年代以来 , 随着市场经 济 的 开 启 和 中 国 社 会 全 面 而深刻的转型 , 文学批 评 在 多 元 化 和 多 样 化 的 追 求 中 走 。“ 众声喧哗 ” 中 国 形 态 ” 的 建 构 呈 现 出 面 向 当 代、 向 “ 注重比较与对话的 特 征 。 其 建 构 实 践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方面 : 现 代 性” 论 争 与 “ 中 国 形 态” 的 1. 文学 “ 建构实践 2 0世 纪 9 0年代中国学界在文学批评领域逐渐展开 “ ” 现代性 的 论 争 , 由 于 “ 现 代 性”话 语 内 涵 的 多 义 指 向 , 使得这一视阈 下 的 文 学 批 评 实 践 陷 入 了 某 种 困 顿 , 但它关于中国文学 现 代 性 规 范 的 剖 析 、 关 于 中 国 现 代 化 进程与文学思潮发 生 之 间 内 在 联 系 的 分 析 , 一 定 程 度 上 引发了人们对马克 思 主 义 现 代 性 理 论 的 深 度 思 考 。 它 在 现代性视野中进行 的 中 国 文 艺 思 潮 史 研 究 , 则 是 借 鉴 西 方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史观的本土拓展 。 人 文 精 神” 大 讨 论 与 “ 中 国 形 态” 的 2. “ 建构 这场针对性明确而 其 内 在 含 义 却 甚 为 模 糊 的 讨 论 作

[ 2] , 主 要 是 在 精 神/物 质 的 为 “ 对精神滑坡 的 集 体 抗 衡 ”

论述结构中去质疑交 换 原 则 和 消 费 逻 辑 对 精 神 文 化 的 压 迫 。 钱中文 的 “ 新 理 性 精 神 ” 论、 童 庆 炳 的 “ 文化诗 、 鲁枢元的 “ 学” 生态文艺学 ” 等 , 是文艺学界作为对现 新理性精神 ” 论是 实人文精神之失落的回应 。 这其中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 国 化 指 导 下 构 建 人 文 精 神 的 新 尝 文化诗学 ” 主张在市场化 、 产业化及全球化语境下 试 。“ 通过对文学文本和 文 学 现 象 的 文 化 解 析 , 提 倡 深 度 的 精 神文化 , 提倡人文关 怀 和 诗 意 追 求 ,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人 文关怀的新回应 。 文化转向 ” 与 “ 中国形态 ” 的建构 3. “ 文 化 研 究”进 入 国 内 2 0 世纪 9 0 年 代 以 来,西 方 “ 文学批评视野 。 由于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化 理 论 对 文 化 研 究 具 有深远影响 , 文化研 究 的 一 些 重 要 理 论 框 架 、 阐 释 模 式 乃至概念范畴都 在 以 不 同 方 式 回 归 马 克 思 。 因 此 , 探 讨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 探讨马克思主义文 化 理 论 与 文 学 理 论 的 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文化理论与当代 批 评 建 设 的 关 系 、 为 当 代 文 化 批 评 寻 找坚实的理 论 支 持 , 一 直 是 9 0年代以来学界关注的热 点 。 其中对于 “ 中国形态 ” 建构具有启发意义的是 :( 1) 一些 “ 文化研究 ” 学 者 力 倡 文 化 研 究 理 论 的 本 土 化 及 中 国学派的建立 ;( 2)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伴 随 着 文 艺 新 业 态 的产生而兴盛的本土 “ 文化产业 ” 论 。 理论创新 ” 时代的 “ 中国形态 ” 建构 4.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在 “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和 科 学 发展观 、 社会主义和 谐 社 会 论 的 指 引 下 , 特 别 是 在 党 的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 、“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的思想激 励 下 , 文 艺 理 论 界 掀 起 理 论 创 新 的 热 中国形态 ” 的建构真正步入了一个理论活跃期 。 这 潮 ,“ 些理论探讨 呈 现 出 多 元 化 的 探 索 路 向 : ( 1) 开 始 探 讨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 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和其中 的 “ 中国化 ” 的基本含义 。 对中国化与民族化 、 大众化 、 时代化 、 实践化之 间 的 联 系 和 区 别 展 开 了 深 入 的 探 究 。 ( 2) 开始对马克思主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化 的 进 程 进 行 历 史 分期描述或研究 , 形成了 “ 三期 ” 说 ( 经典著作译注期 、 理论体系探讨期和当 代 形 态 建 构 期 ) 和 “ 五 期” 说 ( 启
①。 、“ 、新 时 期) 蒙、奠 基、 “ 十 七 年” 文 化 大 革 命”



季水河在 《 回顾与前瞻 : 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 论 研 究 及 其 未 来 走 向 》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 0 0 9) 中 将 新 中

、 理论体系 探 讨 期 ( 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分为经典著作译注期 ( 1 9 4 9—1 9 7 9年) 1 9 8 0—1 9 8 8年) 和当代形态建构期 ( 1 9 8 9— 马克思主义 文 艺 理 论 中 国 化 研 究 》 ( 北 京 ,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2 十七 2 0 0 3 年 )三个阶段 。 朱立元在 《 0 0 9) 一 书 中 分 为 启 蒙 、 奠 基 、 “ 、“ 、 新时期五个时段 。 年” 文化大革命 ”

— 1 5 3 —

( 3) 开始总 结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的 基 本 特 征 [ 3] ( 。 如革命实践 性 、 伦 理 意 识 形 态 性 、 整 合 和 谐 性 等 ) ( 4) 开始探 讨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化 的 理 论 形 态 。 如提出以马克思主义 实 践 论 哲 学 与 人 学 的 统 一 为 理 论 基 点的主体论 、 本体论与 价 值 论 有 机 统 一 的 系 统 整 合 式 批 评形态 。( 5) 开始探 讨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化 的 、“ 、“ 中国化 ” 民 族 化” 科 学 化” 相 基本路径 。 如提出 “
[ 4]

“ 去意识形态化 ” 或融合西方理论以标榜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中国化等各种 “ 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现
5] 。 象进行了清理和批判 [

由上可见 , 马克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 态 的 建 构 是 一个铢积寸累 、 在曲 折 中 前 行 的 艰 难 历 程 , 是 一 个 中 国 数代学人不断寻求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中 国 形 态 的 内 容 和形式 、 实践形态和 理 论 形 态 、 政 治 过 程 和 文 化 过 程 相 统一和完善的动态 历 史 过 程 , 也 是 一 个 中 国 特 色 逐 渐 形 成同时又伴随着中国文学批评本身 “ 既济 ”( 完成性 ) 和 “ 未济 ” ( 未完成性 ) 相 纠 结 的 辩 证 发 展 过 程 。 认 真 清 理 这一历史进程并提 炼 出 切 实 可 靠 的 历 史 经 验 , 必 将 为 马 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形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

统一的建构途径和 发 展 道 路 。( 6) 开 始 总 结 马 克 思 主 义 文学批评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环节和重要理论成果 。( 7) 考察了中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批 评 标 准 与 方 法 的 演 变 。 ( 8) 从艺术人类学 视 角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理 论 话 语 中 国 化问题作了解析 、 评 估 和 展 望 。( 9) 初 步 分 析 了 马 克 思 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中的全球化语境 。( 1 0) 剖析了马克 、 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 国 化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对 “ 去 政 治 化” 参考文献

[ ]   王元化 :《 ,载 《 ,1 ) 。 论知性的分析方法 》 上海文学 》 1 9 8 2( 9 [ ]   罗四鸰 : 《 — —陈 思 和 答 关 于 “ ,载 《 , 对 精 神 滑 坡 的 集 体 抗 衡— 人 文 精 神 大 讨 论”的 若 干 问 题》 文 学 报》 2 。 2 0 0 8 1 2 1 8 - - ]   张玉能 :《 ,载 《 ,2 ) 。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3 0 1 0( 6 [ ]   赖大仁 :《 ,载 《 ,1 ) 。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4 9 9 9( 2 [ ]   董学文 :《 ,载 《 ,2 )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反思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5 0 0 8( 2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u r s e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L i t e r a r C r i t i c i s m   y  
HUANG  N i a n r a n -
( ,H ,Wu ,H ) 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u a z h o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h a n u b e i 4 3 0 0 7 9           g y  

:T A b s t r a c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l i t e r a r c r i t i c i s m i s a d n a m i c h i s t o r                       - y y   i c a l t h a t s e v e r a l o f s c h o l a r s s t r i v e f o r b u i l d i n t h e u n i f i e d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r o r e s s e n e r a t i o n s e r f e c t                           p g g g p p   , , b e t w e e n c o n t e n t a n d f o r m p f o r m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r m p a n d c u l t u r e r a c t i c e o l i t i c a l r o r e s s r o r e s s .                       p g p g :T T h i s r o r e s s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b a s i c s t a e s h e e m e r e n c e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p g g g , M a r x i s t l i t e r a r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 a o Z e d o n ? s i d e o l o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a r t s t h e d e                         - y g g y     , v e l o m e n t a n d v a r i a t i o n a n d t h e o f m u l t i c o n s t r u c t m o d e l . A s u mm a r o f t h e a n d l o s s f o r r a c t i c e a i n             -               p y p g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o r e s s i s b e n e f i c i a l 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l i t e r a r                           y p g c r i t i c i s m. :M ; K e w o r d s a r x i s m; l i t e r a r c r i t i c i s m;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h i s t o r i c a l r o r e s s     y p g y     ( 责任编辑   张   静 )

— 1 5 4 —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0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