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发布时间:2016-11-28 14:06

  本文关键词: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5期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这一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到现在为止,我;和生产力;马克思在论及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生产与消费需要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野状态;社会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当然包括精神生产和交往活;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

第5期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

这一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国家的起源和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关系”。118J88对这句话马克思加了边注:“交往

和生产力。”[18]s8注①十分清楚,人类的各种

马克思在论及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特别

是生产与消费需要的关系时明确指出:

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一旦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野状态和直接状态,——如果消费停留

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野状态

社会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当然包括精神生产和交往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正因为如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专门谈到“意识的生产”(实际上就是精神生产)。它在论及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运动时强调了这场革命的世界性,指出:“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

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

的结果,——那么消费本身作为动力就靠对象来作中介。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

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

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

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22]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马克思显然

把艺术生产也纳入劳动生产的范围,也作为人

的实践的一部分;第二,他把艺术以及其它精

(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

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

神消费看成是“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野状态和直接状态”的、精神性的消费;第三,艺术生产的成果——“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这一原则对于所有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具有普遍意义——“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董学文先生是国内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专家,难道不认为艺术生产也是人的整个生产(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是人的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吗?不仅如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精神劳动给予更加具体的描述:

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时这种生产纯

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

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18]89-90马克

思加了边注:“关于意识的生产”。[18]89注①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表明马克思把精神、意识的生产也看成人的“全面的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实践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总结道:“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18j99上面我们引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分工、特别是关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的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的实践无论如何不能把精神劳动排除在外。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1857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找到根据。

粹是为交换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的时

候,也.-j-gg有两种情况:(1)生产的结果是商

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

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

品。(2)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

一91—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每

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

等等的情况。【23J

显然,这里各种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生产者包括进行宗教活动的牧师等的生产行为都不能不是实践活动。

艺术、审美等精神活动却绝口不提,实际上也被排除了,剩下的“革命实践”用来解释实践的含义,既犯了逻辑上的同义反复错误,,也没

有正面说明此处“革命”的确切含义乃是改变世界(外部世界和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一般理解的革命的政治斗争。尤其要指出的是,董文直接针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加以曲解,声称

至此,我们所做的,就是证明,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概念的使用从来是广义的,“实践”的意义实际上既包含了作为基础的物质

生产劳动,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

“但这不等于说整个社会生活在一切方面都

是实践的”。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之《提纲》(也是董文参考文献中所

现实活动,还包括了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董文对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扭曲化、狭隘化”的无理指责由此不攻自破,相反,真正无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使用、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狭隘化”的恰恰是他们自己。董文谈及实践概念时,说得很笼统,有时又自相矛盾。比如他们说:“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总称”,这没有错,完全

同我们的看法一样,据此,人的各种各样的社

列的版本)中的“社会生活”前有“全部”一词,但这个词在董文中恰恰没有出现,难道熟读马

克思著作的董先生没有看到吗?“全部”难道不就是“一切方面”吗?这表明,董文真实意图恰恰是竭力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狭隘化。正因为这样,董文紧接着就指责我们将马克思

实践概念“泛化”。这种看似矛盾的批判,正

好暴露出他们反对对马克思实践概念作广义理解,实际上也否定了马克思自己的实践概念

会活动都应当包括在内;但接下来说实践“是外在客观自然界向人的生成的途径和方式,是人改造自然世界和建立社会关系的基

础”,就不准确了,实践仅仅是“基础”,而不

的广义使用,而硬要拉到他们那种片面的、狭

隘化的理解中去。

就是“人改造自然世界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活动本身吗?董文又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指人的物质劳动和革命实践,既包括

最初的本源意义上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含

董文对笔者过去曾经说过的“个人性实

践”作了反复的批判。笔者在此需要作一个

说明。大概五年以前,笔者在一篇题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文章中说过:“除了这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有集体性特征的实践以外,还有许多个人性的实践活动,比如个人成长中青春烦恼的应对、友谊的诉求、孤独的体验等日常生活的‘杂事’也都是人生实践

的题中应有之义。”【24J当时主要的意图是对

义,也包括在现实基础上社会活动和革命实践的含义。这里的‘实践’,不能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活动和行为,也不能理解为是亚里士

多德和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实

践’。”这里的说法非常含混,除了“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含义”外,也承认还有“在现实基础上社会活动和革命实践的含义”,那么具体有哪些社会活动呢?道德实践(虽然它用

“形而上学”的帽子轻率地否定掉了)被排除

实践概念作人生实践的广义理解,但所举的例子并不妥当,而且把个人性实践与社会性实践割裂开来,也不正确。所以,此后不久笔者就放弃了这个说法,此后的相关论文、著作

中已经改正。当然,笔者认为,个人性的日常

了,其它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和科学、

一92—

第5期

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

实践活动还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广泛的,但并非与社会实践无关,而是背后都有或隐或

显的社会性。如“青春烦恼的应对”实际上主要是两性之间恋爱、婚姻方面的生活活动,

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

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25J可见,人的实践

这当然应当属于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相当重要的方面,否认其实践性是不对的,但它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直接关乎人自身生命的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说:“一

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活动既包括物质生产和生活,也包括精神生产和生活,实践应该是大于物质生产劳动的,

它包括这两种生活活动的全部内容。难道说毛泽东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也是“泛化”的吗?

笔者在董文引用过的《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一文中明明白白地说道:“综上所述,我们理解的实践是广义的人生实践。它固然以物质生产作为最基础的活动,但还包括人的各种各样其它的生活活动,既包括道德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等等,也包括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只要不抱偏见的话,上面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我们对实践概念的这种理解

来自马克思的原著,并不是笔者的任意解释。

每El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

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这种人的生命的再生产(生育)与前述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都是人的实践的基本方面,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

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

这是笔者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前提和依据之一。董文这方面的批判完全站不住脚,它要么不顾马克思原著的丰富含义,抱着自己固定

不变的僵化理解硬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

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118J80人的这两

种生产、两种活动(无疑包括恋爱婚姻、组织

狭隘化;要么强加于人,把笔者全力批评的狭隘化理解硬套在笔者头上,然后加以指责。这难道是学术批评的正当方式和态度吗?

附带要指出的是,董文对马克思《巴黎手稿》采取了极不严肃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可以用来说明他们观点的地方,他们正面引用;但同时在好几个地方实际上在贬低和批评《手稿》。比如董文说写《手稿》“这时的马克思,尚残留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子,还没有完全脱离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后来对费尔巴哈批评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残留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子”了,因为据说后来这成了马克思批评费氏的“主要内容”了。可见董文实际上认为马克思的《手

家庭和生儿育女的活动)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如“友谊的诉求”其实就是交友的活动,这也应该属于社会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也不仅仅是个人性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中,交友也是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方面。笔者承认上述过去的说法不对,但仍然坚持实践应当是广义的人生实践这样一个观点。

毛泽东对“实践”也有清晰的并同马克思一致的广义阐述,可以看作对我们广义理解实践概念的明确支持。他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

一93—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稿》在历史观上仍然是“人本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这并非我们生造。在另外一处,董文

[4]鲍姆嘉登.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1987:17.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0:124.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9.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8]苗力田.亚里士多德与《尼各马可伦理学》

札记[N].中华读书报,1998-07-08(6).[9]鲍永玲.一个蔽而未明的“实践(Praxis)”问

题[J].学术界,2007,(2):158-163.

[10]曹小荣.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

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33-138.

[1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5.

[13]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J].

复旦学报,2003,(1):16-23.

[14]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1.

[15]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76.

[16]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202.

[17]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依据:马

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1.

[21]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

说得更加明白,“马克思关于人的‘类存在物’思想,已经转变为‘现实的人’的理念,他

已经将‘人们的存在’看作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样一来,他就跟把人的本质和存在引向各种神秘主义的理论划清了界线。

人的本质不再是‘类’本质,也不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存在,在其现实性上,只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抽象的‘类’本质观,已经成了批判和扬弃的对象,

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已脱离了此前自己思想中

某种人本主义倾向的阶段”。这段话有两点是很有问题的:第一,认为《手稿》中马克思还停留在“人的‘类存在物’思想”阶段或水平

上,《提纲》中才“转变为‘现实的人’的理念”,

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看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已经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现实关系;第二,董文又制造了两个马克思的神话,认为写《手稿》时的马克思尚处于“某种人本主义倾

向的阶段”,后来才“脱离”了人本主义进入了

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唯物史观?)阶段。这

跟西方马克思主义制造前后期两个马克思的

神话如出一辙,虽然价值评判上可能相反。这

涉及到对《手稿》和《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如何

评价的原则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点到为止,以后将另外撰文专门探讨。

参考文献:

[1]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

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

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37-5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3]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94?--——

第5期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J].哲学动态,

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5.2000,(11):9-13.

[24]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J].湖南师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1—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民出版社,1966:260.

FullyandAccuratelyUnderstandingMarxistConceptofPractice

——oneoftheDiscussionswithMr.DongXue-WenandMr.ChertCheng

ZHULi—yua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nis

essayis

one

of

thediscussionswithMr.DongXue—wenandMr.ChenCheng,who,intheir

essay”AnAnalysis

oftheOntologyofPracticalExistentialAestheticsandLiteraryTheories:Centering

on

theRe—lationbetweenPracticeandExistentialism”.criticizetheauthor7sviewofMarx7spracticalexistence.The

author

firstpoints

out

thattheir

essayis

80

devoidofMarxistattitudeandstyleaboutacademicissuesthattheyconsider

themselvesas

theMarxist”authorities”。andregardtheirown

abstractunderstanding

as

the

only

correct

one.thus

confusingtheboundariesofacademicandpracticalissues,labelingpoliticalhatsto

theobjectofcriticism,and

giving

an

out?of-context,arbitraryinterpretationofMarxistclassics.Inviewofthis,theauthoremphasizesthe

necessityto

expandacademiccontendbywayofMarxistattitudeandstyle.Andthen,to

retort

theirrudelacera.

tion

ofthetraditionfromAristotlethroughKant

to

Marx

abouttheconceptofpractice,theauthorgives

detailed

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sofpracticeinthehistoryoftheWesternacademics,especiallyoftheviewpointsofAristotle,KantandHegel.TheauthorarguesthatMarx7sconceptofpracticedoes

not

fallfromthesky,norisseparated

fromthe

traditionalWesternthinking,especiallyfromthe

traditionalGerman

classicphilosophy.If

one

thinksthatMarx7sconceptofpracticecomesout

of

nowhere,itmustbeindream—land.Onthecontrary。Marx7s

concept

ofpracticeisformedjustbecausethereissuch

backgroundofideologicaltradition,andjustbecauseit

absorbsandtransforms

thebasicviewpointsofAristotleandothers80

as

to

establish

hispracticalmaterialism

or

thetheoryof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then,aimingattheircriticismofauthor7sself-contradictionofturning

Marx7sconceptof

practiceinto

bothnarrownessandbroadness,theauthorcitestherelatedargumentsfromMarx

7s

earlyworkssuchasIntroduction

to

CritiqueofHegel7sLaw

Philosophy,Manuscripts

in

Paris,On

Feuerbach

andGermanIdeology,and,combiningwithMarx7smid—andlateworks,givesa

deepanalysisoftwopointsrelat.

ed

to

Marx’sconceptofpractice

as

one

ofthekeycategoriesinhistoricalmaterialism.Firstly,Marxinheritsthe

traditionoffromAristotleto

German

classicphilosophyaboutpracticeandtheorythatworkastwocorresponding,

antagonisticconcepts.Inthis

framework,practiceisregarded

as

theactions

ofhumanbeingswho

are

opposed

to

theory(cognition)such

as

behaviors,conducts,activities,livesandmovements,thatis,theapplicationand

a-

chievementofrecognition(theory)aswellasthetransformationoftherealwodd.Secondly,fromthebeginning,

Marx

broadlyunderstandsandusestheconceptofpractice.Nodoubt,Marxregardsmaterialproductionlaboras

themost

fundamental

meaningoftheconceptofpractice,buthe

never

limits

it

to

thesimplematerialproduction

labor.According

to

him,practicealsoincludeshuman’8realactivitiessuchas

politics,ethicsandreligion,as

wellasthespiritualproductionlaborsuchasarts,aestheticsandscientific龇arche8.Actually,it

isMr.Dong

andMr.Chenwho

turn

Marx§concept

ofpracticeintonarrownessandbroadness.

Keywords:methodandattitudeofcriticism;Westernhistoryofthoughts;Marxism;conceptofpractice

(责任编辑:李孝弟)

一95—

 

 

下载地址:92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_图文.Doc

  【】

最新搜索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_图文

人大候选人考察材料

拼音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3)31

乳制品销售流程图

《宣和画谱》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将花鸟画作为一章来单独论述。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配置不错,玩老游戏却很卡

遗憾

山东大学网络学院机械制图课程复习串讲97

谷子白发病


  本文关键词: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6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