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
本文选题: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本文全面地评价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既肯定了这篇文章在马克思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指出了它尚未完成这种转变,并对主张马克思这篇文章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观点的不当之处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这种观点没有说明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性质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两种转变"思想的不当之处,不是要低估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而是为了准确评价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既充分肯定它比以前的著作离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更加接近,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离完成这个转变尚有不小的差距,以便清楚地看到在它以后的论著是如何逐步消除这个差距、直到基本完成这个转变的。
[Abstrac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posi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arx's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t not only affirm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is article in the process of Marx's transition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but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has not yet completed this transformation. It also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viewpoint that Marx's article has complete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 and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cy to communism.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view does not explain what kind of materialism and communism are referred to he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roper idea of "two transformations" is not to underestimate the position of this work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m, but to accurately evaluate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development. Affirming fully that it is closer than previous works to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letion to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pointing out realistically that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between comple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see clearly in its later works how to gradually close the gap, until the basic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锦芳;;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2 梅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继承与创新[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怀超;;马克思是怎样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年03期
4 匡萃坚;;从起点上看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科学性[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5 李旭华;;马克思法治思想的形成解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3期
6 张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报告(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7 袁银传;;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11期
8 本刊记者;;关于编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的若干问题——访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3期
9 韩爱侠;;浅谈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10 贾桂林;;论恩格斯早期世界观的转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雄丞;;第八讲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2 马蓥伯;;第十九讲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庄严号召[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3 史银龙;;邓小平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色[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罗德荣;;青年毛泽东实践观转变的探讨[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5 陈延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批判继承[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6 郭苏丽;;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再认识[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熊辉;;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赵常伟;;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新理念[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9 许成人;;毛泽东的早期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焦玉石;;浅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奎良;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N];光明日报;2000年
2 辛平;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庄福龄;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N];学习时报;2001年
4 陈先奎;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怀军;理论创新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N];辽宁日报;2003年
6 贾旭东;“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N];光明日报;2003年
7 张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N];山西日报;2002年
8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研究邓小平理论[N];光明日报;200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什么?[N];光明日报;2001年
10 陈先达;时代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军;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语境中的社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4 王东红;历史与实践自身运动[D];吉林大学;2010年
5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6 孙颖;走向文化批判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7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8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吉木斯;曼彻斯特时期恩格斯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姜国敏;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种重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宋斌;论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D];河南大学;2009年
4 张火箭;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维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范传鸿;马克思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和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周利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严国红;意识的“困难问题”与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研究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汪双喜;论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的变革[D];苏州大学;2007年
9 孙娇艳;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小琴;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0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9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