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批“左”思想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left" deviation during Liu Shaoq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Liu Shaoqi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 since 1922. During his decades of revolutionary career, he continued to struggle with the "left" and insisted on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practice. In practice and theory on the left to carry out a fierce criticism. In practice, he made a great struggle against Qu Qiubai's "left" deviation blind error, Li Lisan's "left" tilting error, "red workers' international" error, Wang Ming's "left" deviation dogmatic error and "left" deviation error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ory,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uggl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which not on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kinds of work properly,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accumulation of revolutionary forces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 which is in sharp contrast with "left". In his work in the White area, he gradually formed a systematic "left thought", leaving us many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batch "left". His "left" thought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us to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party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type political party, which is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D2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扬;刘少奇经济制约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S2期
2 钟兴;刘少奇同志与五卅运动有关的二、三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周德民;;刘少奇保护“打倒刘少奇”的学生[J];湘潮;1985年04期
4 蒙登进;刘少奇同志对两类矛盾学说的贡献——读《刘少奇选集》下卷[J];哲学研究;1986年01期
5 王能昌;刘少奇与党的报刊工作[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03期
6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J];湘潮;1992年01期
7 王世谊,赵立平;试论刘少奇的经济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06期
8 张飞虹;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02期
9 周琳;刘少奇建党思想论纲[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04期
10 李宗远;刘少奇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邬正洪;;皖南事变后的刘少奇[A];新四军与抗日战争——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论文集[C];1997年
2 刘爱琴;;刘少奇的最后岁月[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3 刘心源;;刘少奇对华中抗战的历史功绩[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刘明遂;;试论刘少奇对鄂豫边区的贡献[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文红玉;涂志明;;试论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的政治现代化观[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刘则先;;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文化运动[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贵田;;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温刘少奇民众理论的核心内容[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胡泽勇;;五六十年代刘少奇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1998年“十堰会议”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论文及学会工作经验交流文章篇目[A];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十堰会议和咸宁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杨小燕;;刘少奇合作社经济思想探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今强;破解“千古之谜”的回眸[N];西安日报;2001年
2 记者 刘亚辉;《刘少奇大辞典》首发式在郑州举行[N];河南日报;2009年
3 韩亚光;一九四九年刘少奇在天津是如何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N];学习时报;2002年
4 ;研究党史、国史的重要文献[N];学习时报;2005年
5 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王建柱;刘少奇读书生活二三事[N];中国人事报;2000年
6 侯且岸;深刻认识当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内涵[N];学习时报;2005年
7 吕校利邋郭基伟;刘少奇旧居成教育基地[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8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欧阳淞;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08年
9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党组书记 罗雄;以人为本——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炳言 徐道红;打造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扬勇;建设新中国的蓝图[D];复旦大学;2009年
3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4 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朱树彬;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祝志男;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冲锋;领导教育学的学科自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萍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嬗变[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郑文涛;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1949年-1978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小亲;刘少奇批“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李攀;1949年刘少奇访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杨松菊;论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湘潭大学;2004年
4 杨柳;建国初期刘少奇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翔莲;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玉波;刘少奇廉政建设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廖慧平;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曾九江;论刘少奇的民本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任永红;“左A右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尹淑艳;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01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0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