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DOI:10.13852/j.cnki.jshnu.2008.03.002
2008年5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7卷第3期 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8)03-0009-(05)
May,2008Vol.37,No.3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张博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 要: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重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院教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需要自己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张博颖(1962-),男,河北迁西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物质力量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器。”
[1](P9)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离不
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
[1](P15)
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2](P46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是实现马
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产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这种“物质力量”,同样,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精神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指导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
第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众科学思维水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改造包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认识世界,用正确、科学的理论代替不正确、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实现主观世界的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根本指南。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多元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多元,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人们在信仰方面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仰越来越多样化。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非常重要。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新的实践谱写新的篇章,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这些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和实践的指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对全党全社会的要求。这些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因为理论的大众化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信”是“用”的前提,“学”是“信”的前提,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理论的“大众化”是“学”的前提。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利于促进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重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在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仍有必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工作。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工作。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实践经验的结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以当代中国实际、国情为根本出发点,继承了人民群众比较熟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语言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际上从毛泽东开始,就已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运用方面,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凸显方面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优势。不仅在理论内容上,即使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荣辱(耻)观等这些概念上也能体现出亲切感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及理论创新的产物,由于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等等因素,广大群众对它的理解、掌握会有种种差异,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性工作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大众普及工作在某些时候也要注意把“宏观”理论,事关党和国家、人民生活总体目标的理论观点进行适当转换、链接,把“宏观”与百姓个体微观的多样理论需求紧密结合,使“大众普及”成为千百万大众多样内在渴求的满足。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需要
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道理讲清楚,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怎样谱写新的篇章,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新”在哪里,这些新的理论又是怎样成为指导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新的理论成果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对于这些道理都需要讲清楚。同时,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疏通思想,解疑释惑,提高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些都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要着力做的。
其次,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或学科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从这样的视角看,就应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向大众分析、阐述我们党这些最新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要重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的总结概括、宣传普及。
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或许对于三者目前存在的大众化普及难度、任务的紧迫性等等的些许差异也应有所体认。以往人们谈论或者进行大众化工作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因为哲学一般比较抽象难懂。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普及。而我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变化、创新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对于市场经济、劳动价值理论等等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教育、普及提出了更直接、突出的任务。当然,也应该看到,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以理论整体的形态出现的,其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及其规律的探讨也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联系最为密切的,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对当代中国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大众化普及教育中,不可能让大众都去读原著、原文,况且,有些理论观点蕴涵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分析、解决之中,这就需要大众化普及工作注意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即基本的理论、观点、方法,把这个“一般”与群众身边的各种实际相结合,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使大众掌握这些分析和认识问题,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从“个别”概括出“一般”,“一般”又结合着群众广泛关心的“个别”,回到群众中去,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适当的“转换”和“链接”。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1.大众化的内容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紧密结合广大群众生活、工作的实际,把大众化普及、教育与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广大群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经验、感悟之中,避免空话、套话,使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亲切感,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
(2)多主题、多层次的大众化内容、方式选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方式方面,既可以以大众哲学这类学科性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的面目出现;既可以有知名专家写成的通俗读物,也可以有对马克思主义深感兴趣、有丰富的实际和领导经验的人写成的随感、心得等读物。在现
第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代文化传播中,这样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要重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2.大众化的对象群体细分方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个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不同的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需求等等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期望用一种教育、传播模式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样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有难度。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出了艰难的课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宣传中,从对象群体上看,可以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如适应党政干部、青年学生、普通大众等不同层次的普及内容。特别要注意文化程度方面的不同需求。因为大众化普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文化程度有着更直接关系的。
3.大众化的宣传、教育、传播手段方面(1)重视大众接受的方式、效果问题 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例,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避免全是教科书式的、死板生硬的灌输。当然,也要在通俗化的同时避免庸俗化。通俗不等于庸俗。要把握好通俗的“尺度”。在大众读物的形式方面,要重视创新、新颖、别致。在图书的封面、版式、用纸、文字样式等方面巧用心思,把工作做细,改变传统式理论读物沉闷、缺乏视觉享受的不足,增强其吸引力和可读性、愉悦性,使群众在学习、教育中得到愉悦,在愉悦中获得思想觉悟的提高。
(2)重视现代大众文化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创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种对大众的教育,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传播。要重视对现代传播媒体,如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等的利用,注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精心选择和创造性发挥,注重不断更新。现在有些官方网站,或者内容单调,或者网页内容长时间得不到更新,降低了这些现代媒体对受众的阅读魅力,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要避免新媒体、老内容,或无内容的网络尴尬情形。现代传播媒体作为一种新鲜、快捷、时尚的传播手段,需要好好研究其传播特点和规律,不能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不是建个网站就自然能有好的效果,对其传播、接受规律、受众心理应认真研究。总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中,凡是有助于大众理解、接受,效果显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大胆探索、创新。
(3)重视说理材料的新鲜、权威、准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党面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行动指南。在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这些理论观点时,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等等许多材料。在运用这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新鲜、权威、准确,增强说服力和时代感。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环境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泛、任务比较繁重、责任比较重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引起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体制创新时期,涉及到体制、机制等外部环境建设等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问题往往成为制约大众化工作成效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得好,就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及成效,否则,将会妨碍大众化工作的开展及实效。
1.科研、评价机制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文化体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制的改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任何改革都是逐步进行和不断创新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乃至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方面,某些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仍是存在的。在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
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配套、加强,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大众化普及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目前不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愿从事大众普及工作的状况,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繁荣和发展。
2.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和支持。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宣传、教育、传播人才队伍的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工作者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同时,要善于发现其他领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颇有研究和感悟的人才。要努力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各专业背景人员共同参与,年龄、职称、经验、学识较为合理的人才结构队伍。要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的培养提供科研经费、进修学习、出版成果等方面的支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给予社会舆论支持。积极营造人才辈出、生动活泼的社会氛围,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保证。
3.读者反馈、图书需求等沟通、调研机制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那种只考虑教育者自身的主观倾向、意愿,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的做法,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从根本意义上说,大众化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专家与大众、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确立这样一种大众
化教育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该持有的理念。同时,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那种高高在上的“训导者”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众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是社会、文化、观念发展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应当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读物与读者反馈、图书市场需求、出版信息沟通、调研等机制。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了这样的机制,就容易做到选题具有针对性,读物出版具有可读性,今后改进具有方向性;就容易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就容易克服宣传教育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努力使大众化教育落到实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既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一种新的机遇,更是一项新的光荣责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2]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ReflectionsonthePopularityofMarxisminContemporaryChina
ZHANGBoying
(MarxismInstitute,TianjinAcademyofSocialSciences,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First,thispaperanalyzesandexploresthenecessityandthemajorpointsof,aswellastheapproachesandmeth-odsforthepopularityofMarxismincontemporaryChina.Then,itdiscussestheissueofhowtoconstructtheoutwardenvironmentinwhichMarxismispopularizedinthepresenttimesofChina.
Keywords:MarxismincontemporaryChina,popularity,Marx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江雨桥)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外语学习、出国留学、旅游景点、IT计算机、高中教育、资格考试、经管营销以及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_张博颖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