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
【引言 第一章】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章】新媒体对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第三章】新媒体对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
【结语/参考文献】新媒体下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认真解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经济矛盾、政治矛盾。笔者在本论文中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概论,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意识形态的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最后为新媒体应该如何承担责任提出了有益思考。一方面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辩证的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提高抵御外来非社会主义思潮的隐形侵袭。在充分学习吸收了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之后,努力将传统媒体方式新媒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舆论与文化环境。
尽管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一直以来,国外各种非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以种种形式入侵我国,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种思潮多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十分错综复杂。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进入我国社会生活诸领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诸多影响与挑战,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自觉运用好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斗争的方式方法,扞卫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国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笔者试图以自己有限的力量为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入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当学术界更多的关注聚焦于意识形态安全与新媒体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会得以更好解决。
参 考 文 献
着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着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华夏出版社,2010(5)。
[6]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7]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06.
[9]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张国珍。苏联解体过程中意识形态多元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1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3)。
[1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
[14]周向军。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
[15]石晶。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6]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8]郑永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期刊类:
[1]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5(01):30-41.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06):66-69.
[3]徐 成 芳 , 罗 家 锋 .试 论 当 前 中 国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J].政 治 学 研究,2012(06):19-29.
[4]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J].国际新闻界,2006(7) :16-19.
[5]王永贵。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意识形态交锋的基本特点[J].理论探讨,2006(02):13-15-178.
[6]万林艳。从大众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范式转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23-29.
[7]减燕。论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化传播[J].媒介与文化,2007(6):50-61.
[8]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3):30-41.
[9]闰隽。试论手机人际传播的特征[J].河南社会科学,2003(3)43-48.
[10]张明野。中国梦 价值导向 与 实现 路 径 [J].新疆 师范大 学 学报:哲 学 社会科 学 ,2013(7):16-22.
[11]王辉。新媒体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12]汪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J].河北学刊,2003(06):58-63.
[13]戚水贞。加入 WTO 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J].世纪桥,2003(02):35-36.
[14]孙仲。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07):66-70.
[15]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01):34-37.
[16]张秀琴。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5(07):7-12.
[17]包毅。列宁与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26-30.
[18]高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9-12.
[19]邵汉明,吴海霞。意识形态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社会科学战线,2005(05):264-275.
[20]田伟。论我意识形态多元化安全[J]. 政治学研究,2004(01):30-41.
[21]田心铭。略论意识形态工作的几个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1):5-11+159.
[22]田心铭。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8):23-29.
[23]王逸舟。意识形态与国际关系--概念与表现的粗略检讨[J].欧洲,1994(05):3-15.
[24]王贵。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意识形态交锋的基本特点[J].理论探讨,2006(02):13-15.
[25] 陈 书 静 . 意 识 形 态 的 经 济 功 能 -- 诺 斯 的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探 析 [J]. 社 会 科学,2006(03):37-42.
[26]乌丙安。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3-31.
[27]钱平。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自由与责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05)33-41.
[28] 周 超 . 新 媒 体 的 责 任 时 代 与 传 播 新 秩 序 的 建 立 [J].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2008(04):13-21.
[29] 李淑敏。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欠缺与重构[J].船山学刊,2005(07):43-51.
[30]余玉花。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02(2):26-31.
[31]侯语。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73-81.
[32]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J].常熟高专学报,2003(3):56-61.
[33]秦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5):58-63.
[34]廖胜刚。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07(01):16-23.
[35]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02):18-21.
[36]李包庚。文化大 发展大繁 荣 须防 止 四 种倾向 [J].中 国矿业 大学学 报 (社会科 学版),2012,(01):11-13.
[37] 李 合 亮 , 王 辉 . 新 媒 体 与 大 学 生 形 势 与 政 策 教 育 [J] . 思 想 教 育 研 究 ,2012(10):77-80.
[38]贾靓。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01):90-101.
[39]王 岩 , 茅 晓 嵩 .“ 意 识 形 态 终 结 论 ” 批 判 与 我 国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J].政 治 学 研究,2009(05):74-83.
[40]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2):67-72.
[41]梅荣政,王飞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1-7.
[42]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2007(05):5-10.
[43]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3):19-24.
[44]张明。中国梦冶的特征尧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7):16-22.
致 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时光竟然要结束了,回想起三年的学习生活,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感动。
本论文是在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包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导师的智慧和心血。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李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论文中逻辑与论证的不足。李老师所传授的科学研究方法、逻辑组织技能对笔者将是终生的巨大财富,肯定会帮助笔者在毕业之后如何面对职场、婚姻、人生。在笔者日常生活中,李老师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值此论文结稿之际,向李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衷心的祝愿李老师及家人身体健康、梦想成真。
与此同时,感谢陈正良院长、肖东波老师、于成文老师在论文选题时给予的帮助,感谢郭宝宏老师、何静老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耐心辅导和人生启迪,感谢办公室吴莲红老师对论文进度的及时提醒,感谢我的舍友和同学们对我的照顾与陪伴,感谢学院所有老师们对我们的帮助与教导,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智慧与感悟。
由于笔者水平和时间有限,论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衷心的感谢担负本论文评阅工作的各位专家。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