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7-03-01 21:32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相结合的过程其实包括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前者,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方面,理论界有清晰的共识;但是对于后者,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如何结合上,往往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如果忽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问题,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当代实际课题上,也会失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自信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做出进一步的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中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路径。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要求。其路径在于:
  1.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但这一思想武器如果不和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起不了作用。所以,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①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它的活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不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但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处于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主要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学、和艺术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特别是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要善于对他们经常使用的警句、格言、谚语和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成语、语录、词汇、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③,使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毛泽东同志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强调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的结合,也非常重视学习大众文化形式,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年就非常注意学习大众文化,他说,在自己早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④而正是对大众文化的熟悉与热爱为毛泽东同志实现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也善于利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62年,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我国农业,其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方式为好?邓小平同志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俗语,深入浅出地来表达了自己对特殊时期生产关系的看法,这句俗语所蕴涵的哲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至于后来家喻户晓,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和优势。把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具体来说,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悟性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1.直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多用格言、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没有明确定义,只能靠人们的直觉去领会和体悟。《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⑤庄子说“得意而忘言”⑥。孔子亦云“言不尽意”。⑦慧能则强调“以心传心”,“不假文字”⑧,直承佛教的真髓。悟性思维方式直观性特点的长处在于,它强调人的灵感和超越,并引导人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发现,这是逻辑思维难以取得的。但是通过直观所得的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科学价值的直觉思维实际上都与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而且,直觉思维的结果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在对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传统的批判继承上产生的,它对一切社会现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说具有鲜明的逻辑性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和悟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结合起来,有利于克服悟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李泽厚在谈到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型时说:“简单地斥责中国传统思维的模糊笼统、一切以‘差不多’为满足,固然不能有真正的转换性创造,盲目地推祟所谓‘东方神秘主义’,更休想转换传统。只有在学习、吸收、输入西方严格的逻辑分析和严密推理的思维方式基础上,来重视中国传统中的创造直观的思维持点,这才可能有助于科学和人文,才可能有助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性的创造,而不失去其原有的优点。”⑨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7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