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Abstract]:Practice is the medium of interaction, restriction and penetra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nature, and is the basis and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world. Marx confirmed that practice is the Noumenon of the human world and that practice is the Noumenon of human existence. Marx's practical ontology, that is, the ontology of existentialism, take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as the goal of pursuit, and opens up a way to understand reality from ontology. Stalin attributed Marx's philosophy to the ontology of nature, which obscured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Lukacs restore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ook natural ontology a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existential ontology. The historical movement of the 20th century highlight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practical ontology and the modernity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丰子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郑召利;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探索[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3 佑素珍;偏离与回归——对卢卡奇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演变的一种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蒋逸民;卢卡奇晚年对早期思想的超越[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5 阎国忠;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亮;通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道路——黑格尔对早期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逻辑影响[J];求是学刊;2000年06期
7 蔡永宁;必然、偶然与或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张亮;国内卢卡奇研究七十年:一个批判的回顾[J];现代哲学;2003年04期
9 杨耕;超越与回归: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2003年12期
10 杜章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中州学刊;199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2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3 沈南璐;青年卢卡奇“历史”概念的成因及实质[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庆龙;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建刚;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D];河南大学;2007年
6 谢海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D];中南大学;2006年
7 马立华;论卢卡奇阶级意识中的主体性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廖佩君;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逻辑[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安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柯;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琳;;卢卡奇对《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解读——以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分析资源[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2 吴猛;;危机时代的艺术与政治——2009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视野[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孙广耀;;关于“人道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陈国富;李国辉;;建设性批判: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范式转换[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5 冯雅静;;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述[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6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7 郭剑仁;;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8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秦绍德 复旦大学社科部主任、教授 桑玉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童兵 复旦大学教授、社科部副主任 高国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蒋学模 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孙承叔 陈学明;邓小平理论重在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3 穆土;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03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 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N];北京日报;2003年
7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N];光明日报;2003年
8 黄力之;“复调”的意义[N];文艺报;2001年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一个新的“格式塔”转变的来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溪屏;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曾德华;奥尔曼对马克思方法的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新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冰;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逻辑进程[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德泉;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盛淑英;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及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段立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生存本体论[D];西南大学;2008年
6 付俊亚;马克思异化思维方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吕展红;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在后世的演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平;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金齐;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李明书;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7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