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语法与层级幻相

发布时间:2019-05-09 20:55
【摘要】:马克思阐释了工人阶级以个体式的理性进入社会化的生产关系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幻相的现实,并指明这正是因为个体的人在遭遇社会层级时产生的跨级悖论。马克思批判了哲学史上以低层级视角去解决高层级问题的乐观还原论。在层级方面,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的和群体的,作为一种言说(logos),意识形态拥有个体层级的人,而不是相反。意识形态更主要是悬设在个人理性之上的元语言,在哲学史上,塔尔斯基的封闭语义悖论以隐喻的形式呼应了这一问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批判背后勾连着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西方哲学反思思路,从笛卡尔的"我"到胡塞尔式的"互主体性",笛卡尔的"思"走向荣格式的"集体无意识",个体式的"人"在尼采那里演化成"超人",现代西方哲学在社会层级上识别和解构个人层级的社会言说或生产叙事,乃成为一种集体共识。
[Abstract]:Marx explained the fact that the working class encountered ideological illusion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into socialized production relations with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cross-level paradox produced by individual people when they encountered social levels. Marx criticized the optimistic reductionism of solving high-level problems from a low-level perspectiv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terms of hierarchy, ideology is always social and group, as a saying that (logos), ideology has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people, not the opposite. Ideology is mainly a meta-language suspended above personal rationalit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arski's closed semantic paradox echoes this problem in the form of metaphor. Behind Marx's criticism of ideological problems is a holistic reflec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Descartes'"I" to Husserl's "mutual subjectivity", Descartes'"thought" to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of honor format. Individual "man" evolved into "superman" in Nietzsche's place, and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recognized and deconstructed the social speech or production narrative at individual level at the social level, which became a kind of collective consensu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9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颖君;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晶;师生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丹燕;塑造与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磊;波普尔客观知识自主性理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晓明;;浅论哲学视域下的民主内涵[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彭国华;中华价值观的世界意义[N];人民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2473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73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